医者辛酸事儿:在医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睿汐ghy

崔大夫(化名)曾经有过很好的机遇,可以脱离医生群体,进入一家著名医药企业工作地。

当时是九十年代初,她刚参加工作五六年,企业不仅为她提供很有前景的职位,而且还提供住房,那个年代是企业的黄金时代,不像今天医药代表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中。

但她终究没舍得放弃刚刚起步的专业,20多年后,她不无遗憾地提起这件事。

做了30余年的医生,如今崔大夫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副主任,对于许多医生来说,这是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位,是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

但对于崔大夫来说,做了副主任并不意味着清闲和舒适,反而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要处理的事情也更多了。

崔大夫有写日记的习惯,她解释说这样做是因为每年年终都要写总结,很多事如果不记下来到时候就想不起来了。

她打开电脑翻看过去几个月的工作,从年初开始几乎每个月都安排得满满的,她说:“越是高龄资大夫就越忙,忙着研究课题,忙着应付各种检查,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件。”

在崔大夫的日常工作记录中,三月底她刚刚做了个手术,在家休息,但因为四月份有个百强医院检查活动,医院打电话让她回来上班,她说当时走路都还走不利索呢,一走就疼,但还是回来上班了,为准备百强医院检查活动她带病忙活了一个多礼拜,检查结束后却被告知那只是个模拟检查,检查结果都不算。

现在的医院评审是大事,对于医生来说,又增加了许多工作,如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要开会讨论,要讨论的话参与医生就要写疑难病例分析,另外出院病人30天内再次入院要登记讨论、用抗菌素、输血、不良反应的等等都要登记讨论,这些还不算是日常工作内容,不加班根本做不完。

除工作异常忙碌外,工资低也是医生不能承受之痛,也被公认为是过度医疗的罪魁祸首,但始终得不到良好的解决。

曾经,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顾锋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惊曝北京医改试点重大成果(刚才午餐时听来,求北京儿童医院证实):按照北京儿童医院新任院长改革措施,正高级别教授年薪100万以上easy。护士后勤辅助科室收入翻番……”但随后就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辟谣,让诸多关注这条微博的医生空欢喜了一场。

崔大夫表示,自己现在每月的基本工资在扣除了各种费用后,也才一千多块。她有个同学从国外回来准备开一个公司,问她招聘一批本科生月薪给8500少不少,让她十分感慨。

医生工资虽然低,但劳动强度却不低。

大多数职业每周只需工作四十个小时,崔大夫说:“我们每周工作时间两个四十小时也打不住啊!下班后走不了,要再工作两三个小时几乎是正常现象,不仅如此,连探亲假、教学假等假期也都没时间休,有些大夫历年的假期都积累了一两百天了,没有时间休,医院和科室也不会同意休这么久,只能这样积累着,医院也不会花钱买你的假期,只能算无私奉献了。”

工作了30余年,已经年近五旬,而且身居副主任的职位,这在其它医院早已经不用上一线夜班了,但由于身处北京大型三甲医院的特殊情况,崔大夫现在每周还要值夜班。

“我们医院建院晚,当时集中招聘了一批人,所以造成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我们科一共11个大夫,六个已经接近五十岁了,年轻的住院医师只有两个,其它的都是副主任医师级别的,年龄也都在四十左右,正常情况下应该由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值一线夜班,我们应该上三线夜班,可以在家呆着,医院有事打电话通知再过来,可是我们科大夫年龄都很大,如果不值夜班就都不值,那就没人来上夜班了,所以还得继续上。”

有一个研究生随崔大夫值班,但是那个医生现在还没有处方权,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每周三下午是崔大夫的门诊时间,门诊一点钟就开始了,所以中午基本没有休息时间,而下了门诊后有时晚上又要上夜班,由于科室都是重症病人,整整一晚患者及患者家属会不断地呼叫医生,所以夜班时几乎也无法休息。

到了第二天早上依然下不了班,因为还有一轮查房,由于现在都是数字化管理,所以必须八点以后才能开医嘱,等都处理完差不多就上午十一点了。

崔大夫说:“特别累的时候,脑子都不清楚了,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出错,只要一个致命的错误,就能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结束。”

上班时由于太忙,吃饭也只能在科室里吃,常常正在吃饭呢,有病人家属就过来咨询,“我爸爸大便如何如何了,我早已经习惯,一点也影响不了食欲,还可以接着问他是稀便吗?什么颜色?但年轻大夫有时候就接受不了。还有些患者家属问得更可笑,看到我们在吃饭呢就说,哟,你们也吃饭啊!”

从业二三十年来,一直都是这么累,压力一直都是这么大,朋友聚会上总是缺席,崔大夫不止一次地幻想自己从事的是别的行业该有多好,比如当教师,每年还有两个大假期。

但是她表示:“现在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医生了,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已经没法回头了,而且做了这么多年的医生,一下子放弃,也舍不得。”


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