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却身遭车裂,被灭族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著有《商君书》、《秦律》传世。
01、公叔痤临终举荐商鞅,未被重用
商鞅是卫国公族的后裔,从小研读刑名之学,对法律、军事的研究也很有心得,逐渐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
但他的这套变法理论,在卫国根本无人赏识。渐渐长大后的商鞅到了魏国丞相公叔痤家里当中庶子。
公叔痤对商鞅十分欣赏,并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然而不幸的是,还没等推荐,公叔痤就身患重病。
有一天,魏惠王前来探望,躺在病榻上的公叔痤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希望您能重用商鞅,让他当相国。
如果您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跑到别国去。”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6
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魏惠王并没有将公孙错的话放在心上,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没有任用商鞅。
02、投奔秦国五次说秦王,得以实行变法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叔痤死后,在魏国的仕途渺茫,商鞅只好另寻出路。
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
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
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研修法家之学的商鞅在秦国找到了他的用武之地,他与秦孝公惺惺相惜,二人联手开展了战国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变法——商鞅变法。
03、商鞅舌战群臣,拉开变法序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商鞅明白变法大计,仅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够的,还得说服秦国的群臣。
于是商鞅与群臣展开了大辩论,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一番滔滔雄辩批驳得对手无话可说,也更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因此开启了他的变法历程。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04、立木取信,建立法制观念
变法以前,秦国人没有法制观念。为了让老百姓相信朝廷变法的决心,商鞅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城市南门口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然后颁布法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镒黄金。
众人惊奇之下,竟然没人敢搬,于是商鞅又把价钱加到五十镒。
最后,终于有人出来搬走了木头,商鞅马上给了他五十镒黄金。
这件事一下子引起了轰动,事实胜于雄辩,众人马上对守法有了基本的认识。
05、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元前356年,《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
(1)重农抑商,鼓励农耕
商鞅重农抑商,改革土地制度,将旧贵族奴隶主手中的土地分给了农民,让老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这废除了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制,并且将土地买卖合法化,提高了百姓们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对生产粮食多的可以减免赋税,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
以商业为“末业”,限制商人经营范围,不允许开旅店,否则征收重税 。
(2)推行县制,改革户籍
政治上,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
“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在他的规划下,秦国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县,由国君直接管理。县里面官吏的任免,由国君审批。
商鞅整顿户籍,建立“名籍”、“户居”法律制度,控制人口和户的规模,增加税源。
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子女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外出留宿皆须持证登记,否则依法论处。
他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强行推行小家庭制,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严明法度,严惩私斗
商鞅为加强治安管理,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实行了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商鞅还将民众编为什伍,让民众互相监视,一人犯罪家人有责任举报,一户有罪一伍有责任举报,否则要受到到连坐。
通过对隐匿罪犯的重刑处罚以及对举报的重奖,秦国建立起了相互监视的连坐制度。
商鞅还严惩私斗,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4)统一度量衡,利于税收
为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
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3)实行考核,奖励军功
在军事上,商鞅明令军法,实行奖励军功的做法。
商鞅在秦国军队中实行考核法,对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战功方面的考核。
商鞅为了奖励军人,将军功分为20个等级,每个军功爵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
只要能砍掉敌人一颗脑袋,那就会得到爵位一级,并且还能做俸禄为五十石的官。
所以,杀敌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士兵都是贫苦出身的奴隶或者平民,有这种当官封爵的途径,自然人人争先。
那些士兵用敌人人头换回来的爵位,自己犯了罪,可以用爵位抵消,老婆是奴隶身份,也可以用爵位来赎回自由。
有奖就有罚,怯战、临阵脱逃也会取消爵级,商鞅提倡在军功爵面前人人平等,大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
(4)取消世袭制,用人唯才是举
人才选拔方面,商鞅取消贵族特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实行了“举贤良而用之”的政策。
根据个人能了来选拔人才,建立爵位等级秩序,他取消了世袭制度,实行了唯才是举的官员选拔制度。
商鞅还实行了“以法为官”的制度。只有遵守法律的人才能够胜任官员的职责。
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利,同时也规定了官员的责任和义务。
商鞅还实行了“以功为官”的制度。只有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人才够胜任官员的职责。
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对官员的表现进行评估。这样就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标准。
商鞅还实行了“以学为官”的制度,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够胜任官员的职责。
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制度培养了-批批有学问的人才。这样,就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来源。
商鞅设立了礼乐、经学、法学三科,通过考察分等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充分发挥其才华和能力。
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子监或者太学去深造,来加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修养,以便长期致力于国家的发展。
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社会.上对于选拔人才的要求逐渐升高,人才的选拔标准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5)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反对儒家学派以'礼、乐、诗、书',和'仁'、'义'、''智'“信”等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
商鞅在文化方面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他命人把大量儒家经典焚毁。
他禁游宦之民,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禁锢世人思想。
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
商鞅为了使秦国富强,他把农战作为治国之要。商鞅重视在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
06、收复河西之地,被封商君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
公元前353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
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以东修建崤山长城来阻止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
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
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商鞅邀请魏国主将公子卬会盟,事先埋伏了甲士,会盟饮酒时,使伏兵袭击公子卬。
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
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
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07、迁都咸阳
秦国规模越来越大,栎阳城小,不足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国君对宫室的需求。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咸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是充分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公元前350年亲孝公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
新都完成后,于次年,秦王率领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将国都从栎迁至咸阳。
十年之后,秦民都适应了新法,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个体小农经济在秦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秦很快由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诸侯国一跃而为当时最先进、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8、得罪权贵,遭车裂
商鞅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
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
早在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说他的新法太过严峻。
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是要受到惩罚的。
太子不能罚,商鞅便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一位被割了鼻子,一位脸上被刺了字。
商鞅保障了法律的权威,却把未来的国君得罪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为惠文王。没有了后盾的商鞅成了众矢之的。
以前吃过商鞅苦头的大臣们纷纷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发吏追捕,商鞅只能逃亡。
但商鞅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又饿又累的商鞅敲开一户农家,求告给些食物和过夜,均遭严辞拒。
他们说:“商鞅大人有令,不许为没有居民凭证的人提供食物,更不许留宿,不然我们就遭到连坐之罪了。”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心灰意冷,没有想到自己变法落得这样下场。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在秦国受到秦孝公器重,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使曾积贫积弱的秦国迅速崛起,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商鞅却无情中触及了权贵的利益,尤其不该那么严惩太子老师,最终落得身遭车裂,被灭族的下场。
因为他的连坐法,强行实施小家庭制度,老百姓也深受伤害,结果他的死连老百姓也不可怜真是可悲!
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秦惠文王以及后代君王一直沿用下去,使秦国受益无穷,可惜商鞅成了变法的牺牲品不能得到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