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76218/f34ce0a9e4257efd.jpg)
文/筱笑盈盈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 第7期 活动。
1.
公元前340年,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诞生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的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
这里青山绿水环绕,自然风景纯朴,遍地种着柑桔和脐橙。
这个如诗如画的县城四面环山,后山上有一个山洞,山洞里可美啦!
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
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在几处石峰中,还长着一蓬蓬叫不上名字的奇花异草,它们静静地开放着,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仿佛在告诉人们,我们是美丽与顽强共存的。
这天,放学后,屈原背完书走出学堂,他并没有往家走,而是来到了后山那个山洞里,
他在洞里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这一段时间,他放学后每天来这里吟咏。家里人见他最近总是放学迟迟不回家,心生疑虑。
姐姐女媭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女媭终是不放心,虽说弟弟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但放学后经常迟迟不见回家肯定有缘由,她想弄清楚才能踏实。
所以,今日她在学堂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的一个山洞里。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
女媭听得如痴如醉,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正沉浸在诗文的美好中,突然听到声音吓了一跳。
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嗯,是很美,姐姐也喜欢,可你为何要来这里吟诵呢?”姐姐温和地问他,抬手轻轻拂去屈原头上的一片花瓣。
“主要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堂里读它,没办法,我就……何况,姐姐你看,这里好美呢,美诗不应配美景吗?”
“是是是,美诗配美景,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2.
秋高气爽,菊花盛开。在秋风吹拂下,几人来到山间,其中一个人手捧着一瓶菊花酒,他便是屈原。
山里遍地都是迎风挺立的菊花,山风吹动了菊花的花瓣,每一朵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屈原轻轻地抚摸着花瓣,思绪飘向那些年。
屈原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他。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张联齐抗秦。
屈原的主张得到百姓拥护,他成为一位被众人所尊敬和爱戴的大臣。
当时楚国的国君楚怀王,非常喜欢听音乐,所以让大臣屈原创作音乐。
屈原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深受楚君的喜爱。
他的音乐是他灵魂深处的表达,是他内心情感的体现。
他创作的音乐并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楚君,更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心灵之声。
在创作时,屈原目光坚毅却又深邃。他凝视着窗外的景色,沉思良久,然后开始拿起那羽毛笔,紧握住,犹如握住了他对国家、未来的不屈不挠的执着。
战国中后期,湘水奔流,屈原携长篇诗歌《离骚》登场。“浪漫”自此涌向文人笔尖。
《离骚》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轰动。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屈原以积极的、自主的心态创作的这首诗,是他对国家和国君的忠诚表现,其中还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内部的腐败和混乱的担忧和痛苦。
他在《离骚》中挥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心中追求的东西啊,多少次死亡也不惧惮。又或是前路无望、所求渺茫,亦不曾有片刻动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甚至能给这样灰败的境遇涂上瑰丽色彩:“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人穷志屈又如何,他要令凤凰翱翔,看云层掀空,让斑斓奇景充耀天际。
他活在富饶的精神世界中。哪怕身处寒窟,哪怕遭受朝廷无穷嘲讽,哪怕后人不解,以为他脆弱又自恋。
3.
由于屈原极力反对新朝采取的战争政策,主张和平,倡导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变法改革,怀抱深远理想。
屈原的思想和政治理念不被新朝所认同。这些看似美好的理念被新朝视为反对派。
屈原的忠诚和担忧并没有得到楚君的重视。相反,楚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越来越激烈,屈原被迫离开了楚国,流落到了他的故乡。
几经漂流,理想却逐步幻灭,此后楚怀王中计被囚于秦国,君臣多年心血更是付之一炬。
随着顷襄王上位,屈原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之后更被永久族迁、流放至边地江南一带。
至此,屈氏一族,楚国唯一历任春秋四大氏族与战国三大氏族而不倒的大族,就这样受尽委屈,落魄退场。
如今的屈原,虽然四处流亡,但他依旧笃定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岁月的沉淀让他的面容慈祥而略显苍老,但那份坚定的眼神,却是年轻时拥有的强大斗志的积淀。
此时,屈原邀请了几个好友,在山中共同饮菊酒,品尝着这美丽的景色,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76218/f8e5890a0df6a520.jpeg)
屈原边饮酒边吟道: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屈原用饮露餐菊来比喻自己品质高洁,刚正不阿。
随后,他把所吟写进雄浑瑰丽的长诗《离骚》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把菊花写进诗中的诗人。
他的思乡之情浓郁,喝上一杯菊花酒,突然感觉到心旷神怡,仿佛重获自由。
屈原虽然被贬谪,他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创作诗歌。
在他的故乡,屈原继续写诗,他的作品被称为“楚辞”,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中透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屈原借助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深刻描绘出人性中的悲欢离合。
他特别关注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不平等和不公,提出了许多对社会和人类本质的思考。
屈原在辞赋、赋、乐府这些文体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在范围、气势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峰。
尽管屈原的生命经历充满着苦难和悲痛,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动地表达了对生命和爱的追求,传递了人性的情感与智慧。
随着时间的流逝,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日渐成为楚国人民所喜爱的。
他创作的曲调和旋律流传了开来,成为了一种国家的文化符号,也被记载到了历史的长卷之中。
4.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到了公元前278年。
此时,呼啸的山风渐渐将菊花吹走,这也预示着这美好时光的结束。
屈原流放的那些日子里,并没有使楚国内部的斗争得以缓解,反而更加恶化。
他每天都为楚国的凋零和楚国的没落感到悲痛和自责。
三四十年前,在楚怀王带领下,成为了战国最强的楚国,如今竟生生走到了穷途末路的一步。
趁楚国朝廷昏庸,秦将白起率虎狼之师漫山遍野地涌入楚地,两年间势如破竹,最后竟连首都郢都也失陷,都城内的楚国先王之墓尽遭焚毁。
最终,楚国被白起所灭,楚庄王自杀身亡。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后世之人不加多想,自然难以体会其中不可再苟忍的痛与悲。
那时,谁能想到,命运不曾垂青于屈原,在废寝忘食地写作了近五个年头之后,他最终投江而亡,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和不幸的故事。
他就像打自己脸似的以投江告终。荒诞背后,谁又能体会到在他心中,自己千万个无所谓,国家一丝一毫都不可辱。
无论如何,屈原以赤子之心走完一生。滔滔江水流,而他不再孤独。
五月初五,原是民间进行图腾祭祀的古老节日,两千年来百姓却为了他,演化成了专门纪念他的端午节。
尽管屈原始终没能亲眼见证楚国的崛起和华夏的发展,但是他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却深藏于汉土和中华文化之中,影响了数千年来的文人士大夫,成为了中华文明传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诗祖”、“辞赋之祖”、“香草美人”的传统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