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叙

《能力陷阱》

2019-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銘櫆
《能力陷阱》

瞥眼一看,能力是陷阱。这个一时让人匪夷所思的结论,瞬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定静下来深思一下这四个字的含义,会发觉从中还真能找到一些值得深思的理。

随着我们毕业后,步入社会中的职业选择,再各自发展渐趋定性,而这一定性有可能是一辈子,有多少人将一个身份蔓延了终身。这一辈子就是个作家?这一辈子就是个音乐家?这一辈子就是个画家?

能力是优点。对的,执着与一个专业,将其熟练到骨髓里,努力发展到精英中的精英。我深信有很多行业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都可能没有一个获满的结尾,所以要花一辈子。这是我在音乐这个行业上的深有体会,希望能套用吧。但至少有个通用的共识;一门技术肯定是越深究越难。

日本有一家寿司店是世界知了名的,这个老板一生中只做寿司,可想而知,把寿司研熟的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看似做这么简单的东西也付出了一辈子。

这又共识了一个道理:简单的东西,更难。

能力是缺点。也是对的。有多少人能不为自己所会的一些技能而沾沾自喜且再继续勇往直前呢?《反脆弱》中作者有一个结论的调查,很多专家级医生的医术反而没有实习生的业务能力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医生是掌握这项技能之后,他就呆在这个舒适区了,凭借着临床经验滋长着专家的名称,实际技能在退化。实习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反而更有很大自我提升空间的需求。但凡一个病人有幸被前者“专家”医诊了,还有可能被一个结果所定义---“医源性损伤”。那以这么看,这个医生的能力是不是就变成陷阱了。

回到这本书,作者以“改变思想以行动”为核心。“优秀管理者应以迈出熟知能力”的理念来例证。解析我们的能力为什么是陷阱。这让我想起我领导给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有时候需要把自己清零,这对自己是好事。”

听樊登老师讲解的时候,他就拿他自己举了一个例子。若别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会自满的说他就是一个讲书的,把书讲好就行了。公司其他事情与他无关。但是他读完这本书之后反思了自我的定义。走出自己的能力陷阱,应该全盘的考虑公司更多的因素。

这本书是给管理者写的书,用很多案例去证明一个管理者不要陷入在自我的一个角色里。以往的传统观念是一个人应该是“从内到外”的改变,而本书作者告诉你,“从外到内”才是可行的。一切事情先行动起来,做了之后再到内化总结。

那就整理一些书中对我有影响的理念吧:

其一:有魅力的领导者有三个共同点:

1. 人生阅历的丰富,从而产生了坚定的信念;

2. 能通过讲述个人故事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

3. 想法、做事与自己之间表里如一。

从第2条的故事讲解也有个步骤解析,那就是一个好的故事所应具备的结构和要素:开始---高潮---结尾。

这包含的步骤:主角---催化剂----痛苦与磨难---转折点与决心。(在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后主角的想法或是做事方法都会发生改变。最终,主角可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也可能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其二:人际关系网的三种类型:

1. 运营关系(工作)

2. 个人关系(亲朋)

3. 战略关系(合作,最难充分利用的)

其三:与下属太过亲密的问题:(有案例说明)

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严肃中而有人情味的。”远近距离定要把握平衡,如今也更印证了。

其四:在一个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工作时,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会变的更难。例如欧莱雅公司的文化与讨论中的对峙。欧莱雅的企业文化是“推崇讨论,通过讨论得出一个最佳观点。”但有时会与各国的文化、宗教、教育背景有冲突。例如在日本,对峙被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侵略性太强,这非常不礼貌和不尊重他人。

这种国情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在解决上真的值得深思,且这种冲突完全也可以对比于一个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上。

其五:在一切独创性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对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担忧会阻碍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或是不熟悉的东西。

这个结论太棒了,直面了我自己内心的一些恐惧,我应该把这个结论当成我的座右铭,然后有一天彻底的化解他、她、它。

其六: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的进步阶段:

1. 发现差异;

2. 只加不减;

3. 混乱迷茫;

4. 重新设定前进方向;

5. 内在化。

这跟我之前读《原则》的5步养成计划好像又不谋而合了。

过后,总结这六个方面的认知,不时让人感慨:

书,这座金屋,读到最后会不会像佛教《华严经》中所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能力陷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