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女朋友向我抱怨一件事儿时,我却总觉得错在她身上?
【来自悻悻的你】
有一位网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当女朋友向我抱怨一件事儿时,我却总觉得错在她身上?
不一定只针对女朋友,在许多情况下有人向我倾诉的时候我却会觉得错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发生这种情况究竟是我自身的自大骄傲所导致的,还是由于我与朋友对待问题的理性和感性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呢? 如果我所认为的是正确的,那么我该如何对朋友做出合适的回应呢?大部分情况下是女性朋友。
“我跟你说,那个谁谁谁真是个极品,我明明把报价单发给他了,他还老问我要,脑子进水了吧”
“这个规定太不合理了,一点儿也不人性化,麻烦死了”
“现在这个社会啊,太浮躁了,还是以前好,人的思想都很单纯”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抱怨。面对他人的抱怨,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朋友听到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性朋友抱怨后,会觉得是她们自己的错,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抱怨。
——————分隔线——————
这位朋友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他觉得错的其实是抱怨的人自己,二是他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回应。
这一次,我们反着回答,先说第二问,如何应对抱怨。
抱怨的目的是宣泄,而不是请教。
抱怨的目的是宣泄,而不是请教。
现在似乎很流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里咱们说两遍就好了,防止暴力刷屏。
面对抱怨,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人”、而不是放在“事”上面。
说得再直白一些,这个时候,对错放一边、情绪是关键。
人在宣泄的时候,最忌讳中途受阻。
宣泄,是一种具有爆发性的、非理性的力量展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来自法律、道德、理性、习俗等各方面制约和束缚,往往不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也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自我的力量得不到宣扬和伸展,就会在身体里积聚负面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得一个契机,通过口头语言形式的抱怨,虚拟出一个舞台,把那些让自己气愤、不快、委屈、沮丧的生活场景,用台词投射、再现到这个舞台上,压抑已久的自我终于从幕后站到了台前,扮演了一回主角,无处安置的力量也有了向外扩散的渠道,~~~啊,身心何其舒畅是也。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入戏也好、做梦也罢,最紧要的,是不要打扰到主角。要知道,拆别人的戏台、搅别人的清梦,可是最遭人忌恨不过的。
要问具体做法,不妨试试“三多三少”——
1-多倾听,少开口
2-多附和,少反驳
3-多安慰,少说教
如果是特别亲密的人,像是女票,与其讲道理,不如借个肩膀倚靠,给个爱的抱抱。
等她宣泄完毕、情绪平稳,再一起做一些事情,烧菜做饭压马路,电影购物滚床单,啥都行,关键词是“一起”
情感宣泄过后,身子乏力、内心空虚,倘若有人相伴,最是贴心不过。
论回事情本身,人皆有上进之心、自省之愿、改过之能,且待感性让位、理性回归,只消些许言语、点拨一二,她自会发觉问题所在,不必过于忧心。
——————分隔线——————
话分两头,言归正传。
为什么有人向我们抱怨、倾诉,我们却会把错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呢?
首先,这种心理是十分正常的。
抱怨本身具有两个特征:攻击性和暴露弱点。
由于抱怨伴随着强烈的力量释放,不可避免地带有攻击性,听到别人的抱怨,出于本能,我们会启动防御机制,第一印象是:我们被抱怨的人冒犯了。与此同时,负面情绪会多多少少地传递到我们身上,我们的情绪也开始起伏。
此外,抱怨在宣扬力量的同时,也反映了这样一件事实,那就是,抱怨的人没有办法妥善处理他所说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我们的第二印象:抱怨的人有弱点。受竞争意识的影响,人们非常容易选择“落井下石”、“欺负弱小”,因为从竞争的角度而言,这样做风险最低、而收益最高。
面对一个冒犯了我们、又暴露出弱点的人,我们被他的负面情绪所感染、又嗅到了弱小的气息,一方面我们想赶紧摆脱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我们不愿放过“猎物”,在双重动机的驱使下,我们启动了“评价”的武器,利用“理性、客观、中立”的分析作为掩护,把“错误、感性”的标签贴到他们身上,让我们自己的情绪找到出口,也给自我提供居高临下的成就感。
幸运的是,作为人类,我们不是单纯依靠生物本能来生存的。同情心、友善、亲情、爱心都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批判抱怨者的冲动。
说回题主的第一问,如果你经常性地觉得倾诉者错在自身,可能反映了你自己的两个特点:
第一,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和感染,情绪管理有待加强。
第二,不擅长体察他人的感受,缺乏共情的能力。
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有两条:
少压抑自己,找到敞开心扉的窗口;
增加社交机会,最好是面对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