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作重建自我》:写作这件事,没有可比性

2020-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纳雅0910

《用写作重建自我》的作者黄鑫在第四章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是自己参加作家班的时候,遭遇的一个困惑。

她说,作家班的老师是国内的顶尖师资,都是业内响当当的行业。但即便是这样的优越条件,也没有教会她如何写作。

因为课堂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解析名家作品,探讨其精妙之处,可越是听的津津有味,回到家反而更写不出来。

二是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出来,老师在课堂上点评或者同学之间互评,这种情形往往都是车祸现场,惨不忍睹。

因为第一种情况,看了太多的名家精品,自觉自己没有如此高深的水平,怕自己写不好的羞耻感会让自己不愿意动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写作的能力。

这种精品赏析课,可能会提高一个人的鉴赏水平,却打压了一个作者在写作时最重要的一个东西——自信。

第二种情况,其实站在老师的高度上去修改文章,他的内心原本就有一把衡量的尺子,在他看来,学员们写的东西通常是不入流的。

而人都带有天生的批判性,喜欢挑刺,所以不可能站在共情的角度去看同学们的文章,则是带着怀疑和批判。

所以在黄鑫看来,评判并不能从根本上带动一个人对写作的热情,帮助他成长,倾听和理解才是正解。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第一种情况我是常常遇到的,比如看到一个选题,我正打算去写,这个时候恰巧在平台上看到别的作者的文章,我就会放弃。

一是觉得撞了选题,没有写的必要,二是我关注的平台,通常是我比较心仪的,我觉得别人都写得那么好了,我怕我写出来就会被秒成渣渣。

当然,这是一种不自信,但对于不能定产的作者而言,看到比自己好太多的文章,着实是一种打击。

第二种情况,在写作班的时候,没有遇到过同学互评的情况,但是学员们的稿子,基本都是由老师统一修改。

刚开始,带着一种小白的心态,是很容易觉得老师讲得都好都对。

但时间一长,自己写得多看得多的时候,就不会再对老师盲目崇拜了,尤其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调性,你的文章可能在这个平台一堆毛病,转投别的平台就一下子中了。

再后来,遇到过割韭菜的写作们,有时候可能改稿的老师,是跟你水平相近的同学,有的甚至自己写得还不如你,就彻底失望了。

如此以来,倒不如自己来,一个人清净。

一般情况下,只要你的选题够好,平台的编辑会主动联系你,甚至手把手教你修改,当你摸清这个平台的上稿规律,一切就似乎容易了。

或许写作这件事,从来没有写得好写得不好的差别,你只要说出自己的内心,表达出真情实感,是总能找到读者的。

共情力,才是一个写作者最优秀的技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