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运营之品类管理流程
零售就是投入一笔资金,进货卖货,同样投入,货品周转越快、库存量越小,门店盈利越高。
顾客需求决定了企业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企业投入才能转变为财富。
但消费者需求多变莫测,导致各类商品积压在门店中,销售额和利润却不见增加。于是商家引进了品类管理的概念。
品类管理是通过对消费者进行研究,以数据为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管理商品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是高效消费者回应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扩大需求、最大化利用店内资源的主要手段。
执行品类管理之前,要先决定何为品类。品类有大品类、小品类和单款之分。以服装行业为例,大品类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装、下装、配饰等,小品类就是休闲裤、牛仔裤、西服裤等,单款就是每一个小品类包含N多的款式。这些单款就组成了整个商品的品类。在管理品类的过程中,我们要精确到单款的管理,每一个品类经理都要背负指标,做好精细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商品的盈利。
零售的基础是顾客需求,商品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手段,当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时,商品的品类随之而变,可能增加新的品类,也可能删减某个品类,更多的是调整品类的单款数量。
品类管理分为公司和门店两个层面。在公司层面的品类管理中,要分析商品生命周期。任何一种商品进入市场,经过普遍推广,销量逐渐增加。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直到最终被新的商品所代替,任何商品都有这一过程。
这个过程如同生物的生命一样,有其引入、成长、成熟、衰退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管理策略去推动商品的销售,以其是商品利润最大化。
引入商品的生命周期,可以有效的制定和完善商品的经营策略,为增加品类或者减少品类做好参考。
实施品类管理的四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确定门店的目标及策略,建立总体的竞争优势。门店卖什么?卖哪些品类?在哪里卖?
第二步:制定为实现门店目标及策略的品类计划,根据各个不同品类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战术。如高效品类优化、高效定价及促销、高效产品引进等。
第三步:实施品类计划,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商品的企划、配送、监控等,各环节的负责人要对指标负责,特别是品类经理。
第四步:定期回顾各个品类的生意状况,即使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对品类的计划乃至对门店的总体目标和策略提出建议。如周分析商品品类贡献度、陈列效率等。
在这四步的品类管理步骤中,需要大量的分析,如:零售市场发展趋势分析、购买者和竞争对手分析、公司历史经营分析等。
零售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在逛街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熟悉的门店,原本没有销售鞋子,现在突然有了;只是卖日常用品的,突然卖服装了;这就是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市场种某一类商品有很大的潜力的时候,很多零售门店就会抓住机会去销售这些商品。
购买者和竞争对手分析
对公司的消费者进行分析,哪些品类最受消费者喜爱?某类商品购买的消费者是哪些人?某些品类的实际使用者是哪些人?消费者何时购买?喜欢在哪里购买?用什么方式购买?为什么要购买这些品类?了解不同消费者对门店和竞争对手的评价、对经营的各个品来的评价,确定目标客群,找出改进机会。
这是指导门店策略和品类策略的重要依据。
历史经营数据分析
消费者接受的价位段、某类商品的适合年龄段、品类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性、品类的贡献度等。
门店层面的品类管理
门店的品类管理比较简单,因为无法决定订货,且门店的经营是推进加深本地化,商品要符合本地客群需求。因此,门店只需分析品类的销售贡献度、陈列效率等。
品类管理是通过对消费者进行研究,以数据为基础, 对一个品类作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思维,是高效消费者回应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扩大需求、最大化利用店内资源的主要手段。
为了保证商品品类管理的有效性,零售商要在总部和店铺建立品类管理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品类经理职位。每个品类经理负责一个或者多个品类管理工作,对品类的运做指标负责。品类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战略,要落实到日常工作。
总之,品类管理是通过对消费者进行研究,以数据为基础,作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思维。是高效消费者回应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扩大需求、最大化利用店内资源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