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杂谭包罗万象语文 语花

20.教改与科研,关键都是思维(王晓春)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368人  161f09651b9e

  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这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相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显然,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路子,也就是科研的路子,在杜威看来,科学研究的路子与教学的路子是一样的,其核心都是“思维”。我国有人说,国外的教育是从下把学生当成研究生来培养,这话说的不错。小孩子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虽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思路的大小框架应该是相同的,只有从小奠定这个大的框架,孩子长大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家和创造者。这是一元论。

可我们这里流行的却是一种二元论:孩子是孩子,科学家是科学家。小孩子的任务不是探究,不是创造,而是先积累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等他们上了大学,再学习研究不迟。这就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割裂了,把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的思维割裂了。这种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可能单纯积累知识,他们在死记硬背的同时,也积累了可怕的态度---非探究的态度,不动脑筋的态度,脱离实际的习惯。也就是说,还没等上大学,他们的脑子就被缝成了口袋,里面塞满了教师灌进去的互不关联的“知识”,考试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有学者告诉我们,我们的留学生再搞研究的时候,自己往往提不出研究课题,于是去找导师出题(这是应试思路,你出题,我答题),而外国学生在这方面却强多了。这就可见,我们的许多孩子在中小学时脑子就已经锈住了。我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我见到的中小学老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他们一张口就问“怎么办”。而他们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些还是研究生,身为研究生却从来没有找到过研究的感觉,这在我国非常普遍,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建立起研究的习惯和思路。于是你就明白新课改为什么强调探究式学习了。这个东西必须从娃娃抓起,晚了就来不及了,孩子的思维喜欢一旦固化,长大了是很难改变的。按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会把大批本来有希望成为创新人才的孩子训练成只会干活的庸才,操作工。而我发现很多宣传课改的文章并未抓住“思维“这个本质,只在课堂表面现象上做文章,以为有讨论,有自学,有笑声,有掌声,显得热闹,就是课改了,这太浅薄了,只是在包装上做文章。

  当然,杜威的期望值可能太高了。你能在每一堂课中都设计出”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吗?即便设计出来,它们与教材的体系能丝丝入扣地吻合吗?这太难了。我不知道几百年以后教育能不能做到这种程度,反正目前是难以做到的。目前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要让教师明白,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动脑经思考,而不是记忆,起码也应该让这种教学防晒剂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应该打破只是挂帅,思维缺席的教学状态,给落后的教学方法上点“润滑油“,以免早早地就把孩子们的脑子锈住。愚以为,目前我们能做的,不过如此,然而就是这么点进步,仍然遭到许多教师的抵制,看来他们不把学生教傻誓不罢休。

  作为青年教师,你可以试着安排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每学期一两个即可。比如你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的所有外号,进行分类,评论其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拿出对策。这将是一个科研成果,一篇小论文。再比如,你们学校周围环境噪音较大,你就可以发动学生想办法做全面调查,看各时段噪音各有多少分贝(画出一天或一个月的噪音曲线)查找噪音的来源(汽车噪音,建筑噪音,市场噪音等),然后参照相关资料,提出对策,甚至真的把这个调查报告提供给政府有关部门。再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先给”垃圾作业“一个比较严谨的定义,然后发动学生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星期,调查一下这几周学生一共做了多少垃圾作业,平均每个人浪费了多少时间,最后写成论文,提出对策。外号研究属于人类学,噪音研究属于环境科学,垃圾作业研究属于教育科学。这种论文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形式完成。这种研究,教师是无法垄断标准答案的。不用多,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要每学期有一两个,从小学到中学坚持不断,则孩子们的头脑就不会僵化。他们从小就知道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感觉,从小就知道理论联系实际是什么感觉,从小就知道所学的书本知识确实有用。这不就是科研吗?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其精神状态显然会是另一个样子,创新对于他们就不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愚以为,课程改革的目的,正在于此。可见,会思考的教师才能懂得教学的真谛否则你跟他谈教改,很难沟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