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场作文锦囊5:结尾两“要”两“不要”
文章的结尾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讲高考临场作文时一般都会强调“写好开头结尾”,更具体些会说“结尾要扣题”。但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同学的作文结尾写得并不理想,我分析主要是心理因素,文章主体写完了,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不免有些放松,加上考试临近尾声,精力消耗大,写结尾心里想着简短有力,实际却是草草几句了事。岂不知就这草草几句大大影响了自己作文的分数。结尾简短有力,不意味着应付了事,里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这里简单概括为两“要”、两“不要”。
第一个“要”,就是要快速收束。一篇千字文,从结构匀称角度讲,结尾也不宜过长,两三句话足矣。两三句话,应指向明确,首先是总结文意,把自己的意思概括出来,然后是定位,把文意与题意的关系或者说文意在题意中的位置确定出来,如果还有余力,最后可以概括自己文意对于题意的意义和价值。两三句简短结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节外生枝。我们都知道,结尾除了表达内容的作用,还有结束文章的功能,所有意思应该到结尾彻底结束。很多同学到了结尾东拉西扯,又在结尾处扩充文章意思,甚至孕育出新的话题,这样就会让读者觉得文章没有结束,好像后面还有什么话要说,这种开放、拓展式的结尾用于临场的议论文写作是不合适的。
第二个“要”,就是要与全文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开头是给出话题,主体是论证话题,结尾就是得出结论,收束话题。我们看,结尾不仅要收束,还要用结论收束。如果把整个文章看成一个推理过程,那么结尾就是推理的结果。因此,我们写结尾时刻要想,自己这样的结论是不是与前面的论述相吻合,前面的论证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经常有同学想在结尾处“以小见大”,在更大的范围或更高的层面做结,这样看似是一种提升,实则破坏了文章的逻辑关系,结论溢出论证关系之外,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判断。
第一个“不要”,是不要重复开头的内容。同学们关于作文结尾,一般都记住两点,首先是简短有力,然后是前后照应。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也确实是写好文章结尾的关键。但有些同学就把前后照应理解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样,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照应不等于完全一样,开头提出问题,结尾解答问题,只要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种照应。开头有的关键词,结尾再次出现,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这也是照应。如果为了照应,结尾简单重复开头,那就意味着,中间五六百字的论证后,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我的认识和理解纹丝未动,这等于是对文章的否定。议论文的论说是应该有效果的,这种效果需要通过结尾对问题的解答或认识的深入来体现。
第二个“不要”,是不要在结尾硬性拔高或者喊口号。结尾能够深化或者升华问题自然是好的,但是这种提升应该遵循阶段性,不能生硬。因为每年高考前,学校、社会都会用各种方式进行押题,这种押题不是押具体题目,而是押话题,话题一般都会浓缩成一个概念、理论、思想……这会潜移默化对考生造成影响,临场作文,写着写着就向自己熟悉的某个话题靠拢,结尾处就很自然的提升到某个思想或者概念的高度上去,这不是升华,是硬拔高。我们的文意来自题目的一部分,题目又是话题的一部分,若干话题都指向同一个思想或概念,可见我们的文意离思想、概念差了几个阶段和层面,结尾一下子靠上去,不仅影响文章收束,还直接影响行文的严谨性,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实高考临场作文的结尾并不难,只要盯住文意和题意,不多说,不硬说,就可算是不错的作文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