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时代
汉语里有这么一个词语,能让你在与朋友的日常闲谈中立马文艺青年附身,颇显知识分子范儿,这个词语就是:时代。想象一下:你与朋友正谈及当下的工作困境及生活的艰难时,忽然你严肃起来,点上一根烟,深深的吸上一口,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吞吐着一圈烟雾,就在这弥漫的白雾中, 你的朋友听到你一声低沉的慨叹: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恍惚间,你的朋友们不认识眼前这位忧国忧民、感怀伤时的同胞了。
不得不说,“时代”这个词一直都是知识分子的宠儿。
中年高级知识分子许知远就常常在《十三邀》节目中接连喟叹:我们这个时代怎么怎么样,我们这个时代怎么样,而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时代病了。
《商业地理》第一季最后一期节目‘双城记’中曾以这样一段话告别: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这就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的开头。
几十年后,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用这样一句话定义了他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嘲讽的时代,一个放纵的时代”。他称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这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从《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中就可见一斑。
爵士时代,一般指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在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午夜巴黎》中,男主人公比尔向往追求的“黄金时代”就是菲茨杰拉德所处的20年代。在这个时代里,有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及他挚爱一生却让人又爱又恨的美人儿泽尔达、《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斯坦因、毕加索……然而即便在这个才子辈出的时代,在比尔的情人阿德里安娜眼中却是乏味的,讽刺的是阿德里安娜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曾是毕加索的情人(此为电影虚构)。在她看来,美好时代应该属于19世纪末,因为那里有高更、达利等艺术家,所以,最后她选择留在了不属于她的过去的时空。也因此让比尔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总愿意活在幻觉里,而不愿意面对不如人意的现实。而电影中高更等一批人却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才是黄金时代。我想如果他们也有机会穿越回18世纪的话,也会选择留在过去。
或许你曾听过王小波著名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其实还有一部未竟之作《黑铁时代》),而这里的黄金时代的含义与上面描述则大相径庭。王小波的三部曲取自奥维德的《变形记》,想来王小波是很喜欢奥维德的,他在《思维的乐趣》一文中就曾提到: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 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致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它的样子越来越糟。我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现在我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对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也不会这样悲惨地消失了。除此之外, 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里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奥维德的划分实则是以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依据古希腊神话描述的5个时代为基础的,这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我想王小波写时代三部曲的时候,也有考虑到这些名字背后的隐喻吧。
神所创造的第一代人类就是黄金时代的人类。那时候克洛诺斯(宙斯的父亲)在天上统治着世界。这一代人类没有疾病,也没有衰老。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不用劳动,大地给予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当他们死去,他们都成为了仁慈的保护神,游走在云雾中。
现在看来,到底哪个时代才是真的黄金时代是没有定论的,我们总会因为逃避现实而去追求一个虚妄的幻觉,从来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所处的年代就是黄金时代。这听起来像极了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只不过,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空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