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
古人认为,读书最要紧的是要从不疑处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发现疑问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博学如辛弃疾,也要人到中年以后,才能写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样的句子。看来,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要靠长期的培养。
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课本上的内容、老师说过的话一律奉为金科玉律,觉得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小学课本上倒是选过一篇课文,题目是《一份试验田》。课文里讲彭德怀罢官闲居期间,带领参谋人员和警卫人员在院里开了一分田种小麦。彭德怀对这一分试验田精耕细作、颗粒归仓,最后这一分田打了九十斤麦子。彭德怀感叹说,一分田收九十斤麦子,一亩田九百斤。就算我不会种田,乘以二,一千八百斤,顶天了!课文讲的是一个用实践破除谎言的故事,是培养质疑精神很好的材料。可惜,我的老师没有讲课文以外的事情,也许老师讲过,那时候我还听不懂。
质疑精神的第一课是母亲给我上的。我中学的时候,初中还是高中,说不准了,总之是我中学时候暑假的一天。早上,村里来了换豆腐的。那时候农村经济很困难,人们手里没有钱,买豆腐主要还是以物易物,把家里的豆子拿出一点,从买豆腐的那里换回一块儿豆腐来。家里没有什么好菜,我就向母亲提出换点豆腐。母亲拿个碗,盛了一碗大豆,让我到豆腐摊上去换。换回豆腐,母亲做饭,我就拿着一本杂志瞎看。突然就看到书里面一篇文章,说是某监狱里一个服刑的犯人发明了一项技术,用一斤豆子可以做出十斤豆腐,这个犯人还因此减了刑。嗬!原来豆腐的成本这么低。我连忙给母亲讲这篇文章,正在做饭的母亲头也不抬地说:“净瞎说!一斤豆怎么能做出十斤豆腐?”我把书伸到母亲面前:“你看,书上说的。”“书上说的就对?报上还说过一亩地收一万斤粮食呢,能吗?一斤豆做十斤豆腐,都成水了,还能吃吗?”我愣了一下,仔细想想还真这么回事,原来,书上也有不负责任乱说一通的时候。
八九年,一场风波刚过,我上大学了。课堂上,听老师提到上海一所大学一位姓夏的教授发表了一篇质疑一份经典性纲领文件的文章。一天晚上在图书馆,特意把这篇文章找出来看。夏教授的文章写得心平气和,但无啻在我耳边引爆一声惊雷。文章里说,领袖当年的讲话只是革命的策略并非对文学规律的真正探求,领袖提倡的审美也与他本人的审美倾向大相径庭,因此,这个讲话现在已经过时了。那时候,领袖在我心里是一尊神,不,比一尊神还要高大。我气愤愤地想,这人真是丧心病狂,连领袖的话都敢怀疑。我立即合上书还了回去,头也不回地走出图书馆。可是,大学还没毕业,再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觉得夏教授说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他说话、办事,都有具体环境的限制和要求,不是吗?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根据事实本身,而不是某个权威在某个特定场合的看法和观点,不是吗?
第一个鼓励我要大胆质疑的是刘增杰老师。工作好几年以后,我又回学校读书,刘增杰老师担任了我们一门研究解放区文学的课程。解放区文学当时已经热度,我个人对解放区文学也兴趣不大,但刘增杰老师的一句话,我印象极为深刻。刘老师上课总是告诉我们,研究作家,要采取平视的态度,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采取平等的、对话的态度,才能从不疑处有疑,进而发现问题。对于知名的甚至著名作家,俯视当然没有,仰视却好像避免不了。怎么办呢?有一次,在资料室偶遇刘增杰老师,我把我的疑问提了出来。老师没有立即回答我,沉默了一会儿,指了指环绕在我们周围的书架说:“看书,把这架上的书都看了,你就会发现你能够平视那些取得成功的人物了。”我至今读书不多,但是我发现,在我熟悉的领域,确实会更有发言权,也更不容易上当受骗。和刘老师在资料室相遇的十分钟,刘老师也就是给我讲了读书的要求和方法,但是,这无疑是我一生极为重要的一课!
前几天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一个我没有想过的问题:牛郎靠藏起织女的衣服迫使织女和自己成亲,是一种流氓行径。我很认同这个说法,但同时也感到疑惑:这个小时候听过、课本里学过的故事,为什么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上网搜了一下这篇文章,这一搜,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我小时候学过的课文,牛郎明明藏起了织女的衣服,现在的课文里,牛郎只是在织女会出现的小树林等候织女。为什么?显然是为了洗净牛郎的流氓嫌疑。但是,这个说法似乎令人难以信服,难道一个男子,真的能在美丽的小树林或者人迹稀少的小路旁“捡”到媳妇?这恐怕只是对残酷真相的一个美化。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一直没有发现牛郎流氓行为的本质了:讲故事的人站在牛郎的视角,刻意美化牛郎,并且遮蔽了织女内心的痛苦。我们从小听来的故事中,包含了很多这样的美化和遮蔽,真相或者说真理,被包裹在光鲜亮丽的谎言之下。看清真相,抵达真理,必须善于质疑虚假的表象,这就要借助生活经验、理论方法,以及对真理的赤诚追求。每一次穿透迷雾抵达本质,恰恰是我们精神的一次成长。
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到善于质疑,会在一个人的精神上刻下年轮。不仅质疑外部世界,也敢于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剔除自己身上的杂质,把自己练成一块精钢。这就需要我们在敢于质疑、学会质疑之后,还要养成质疑的习惯。愿我们能永不停息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把心灵擦拭得光洁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