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变了
临近年底,亲戚朋友的话题也多关于春节。围绕过年的话题千千万,大家普遍感受是:年味,越来越淡了。
小时候,我们对年味的感知很单纯——过年有新衣、有零食、有鞭炮,而在大人们的眼中,全家人齐乐融融,欢聚一堂,就是年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从进入腊月开始,家长们开始准备过年的新衣服,或者给家里添置个桌椅板凳,炒花生、瓜子、糖块点心买回家,孩子们放了寒假,一天到晚零食不离口。快要过年的几天,全家老小齐上阵,姐姐扫房子,哥哥整院子,爸爸杀鸡宰鱼,妈妈剁肉馅炸丸子……
大年初一,烟花绽放,鞭炮齐鸣,大人孩子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大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打牌、喝酒,孩子们暂时告别了书本作业,三五成群,不亦乐乎。正月初七送火神,孩子们高举火把,燃起篝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扎灯笼、看花灯。一直过了十六,年才算过完了。
现在,这些景象再难以遇到,人们只能去记忆中搜寻。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似乎也越来越轻了。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年味淡了呢?
1 幸福的阀值提高
年味,说到底还是一种幸福感。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新衣服再也不需要等到过年再添置,鸡鸭鱼肉平时也已吃腻,所有小时候对过年的憧憬,随时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标准的定义越来越高。
图片来自网络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并行,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美食,不同的娱乐活动,亲友聚会的机会较以往大大增加,人们也不必再等到春节才见上一面。
木心老师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正是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相逢不易,聚少离多,每一次重逢大家都会倍加珍惜,所谓“距离产生美”;如今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人们随时可以视频见面,距离近了,“美”便少了许多。
2 选择增加,精力不专注
过去,除夕夜晚,常常是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聊家常,年夜晚,守岁看春晚。如今,除夕大家的选择再也不是唯一的春晚了,手机、平板电脑等各色的智能设备,让大家宁愿独自刷微博、看视频,也不愿与亲友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
图片来自网络其实,这也是大家觉得春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的原因,我们平时被各色的段子、短视频包围,综艺节目推出新,娱乐至死,我们生活在其中,对各色的娱乐形式早已“免疫”,这才对于春晚的期待更高,当它满足不了人们的期待时,自然就会失去兴趣。
3 节奏快,压力大,仪式感丧失
国家法定节假日只有三天,之所以放七天假,有几天是连上周末,再上调休,才凑出来的。当我们抱怨七天不够用时,很多的工作,甚至连三天假也放不上。
社会机器高效运转,跟上发展的步伐,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节奏。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原来春节需要提前多日准备的,现在能省的都省掉了。
没时间包饺子,那就买些速冻的,超市大年初一都开门营业;不会写春联,那就买现成的,甚至连胶都准备了,只要回家撕下贴纸粘门上就行;无暇收拾卫生,干脆请家务公司,几百块钱,一上午就收拾好了。
所有过年的仪式感,都被抛弃后,年味当然也就没了。
其实,你想过没有,你少包一次饺子,就少了一次与父母聊天的机会;少写一次春联,就少了一个与孩子交流互动的环境;少做一次家务,就少了一段与爱人调剂感情的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年味,就像是你生在江南水乡,长大去了四川,吃惯了川菜的鲜香麻辣,再来品尝家乡的平和清淡,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家乡的味道并没有增减,我们的口味却再不像从前。
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变了。
所以,与其感叹年味愈来愈淡,不如做一些改变。从今年开始,分一些工作之外的时间给自己,关心一下粮食和蔬菜。像小时父母一样,为过年做一些筹划。
可以是剁剁肉馅包个饺子,可以是买张红纸裁个窗花,也可以是为父母写副春联、给孩子扎个灯笼……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增加与父母、与妻小的感情交流。
找机会创造仪式感,为我们最重要的节日增加庄重感,年味才会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