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瑕疵”产品爆红原由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是北京时间09时43分56秒。我正独自坐在家中舒适的大沙发上,沙发全长六米八,真皮,重点国产。
我微微扭头,眺望着窗外满是落叶的秋色。不知是否因秋景太过于凄清悲凉的缘由,儿时的往事不断涌上心头,瞬时间眉头紧锁。
这刹时间在心中晕开的淡淡苦味让我不由端起了放置在“锃亮锃亮”大理石桌上的美式咖啡,温热的液体,淡淡的“焼焦香”。
我猛然回头,确定不是厨房着火,这才放下心来。轻轻的闻上一闻,却不敢轻易品尝它的“香甜”,怕苦上加苦。
【“咔”】,以上片段纯属虚构,读者请勿当真。皆是由作者年轻时太过沉迷于“偶像剧”而患上“偶像剧人生被迫幻想症”所致,见笑见笑。
不过说真,现在回想过去的“几百年”光阴。记住的大多数都是比较窘迫或者无厘头的事情。例如有一次我高兴的背着我的小书包坐公交回家,也不知道这公车是抽了啥风喝了哪里的黄河水,给我来了个紧急大转弯,大马路直接被它当成赛车道。我也跟个四肢无力的软体动物一样在车厢内随车飘荡啊飘荡,最后被动来个360天鹅转体,自动平移躺在地板上。最主要的是嘴里还塞着一大片薯片【至于啥牌子和味道就不记得了】,那样貌那姿态,真叫一个狼狈不堪,不堪入目和惊悚无比。
但往往是这些“不堪回首”的糗事最为有趣,即使已经跟朋友说过几十遍上百遍了,还是会不停地狂笑。而至于那些在课上举手回答问题被老师表扬,或者主动打扫卫生被贴小红花的精彩励志故事,倒是模糊了不少,或许是真的没发生过。
唠嗑到这里,大家也许以为我会来个“脑体记忆结构”或者“神经元递质”的知识点讲解,那你们就太高估我了【我不懂】。但我知道一篇好文章是需要传递一个信息点给到读者,让他们了解你的写作目的。也许跟本人的职业病有关,很多信息想法我都会无意识地跟“设计”扯上关系。今天也是如此。
上个星期,我翻阅了一本插画绘本叫作“THE BOOK OF MISTAKES”【美国插画师Corinna Luyken的首创】。这本插画绘本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和热销的原因皆是从一个“不完美”开始,本是相同大小的眼睛却被不小心画成了一大一小。随后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这种预期以外的“不完美”不断的出现,例如脖子被画长了,手肘被画变形了等等。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的产生,作品最后却以“相当完美”的状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内。
这本书也不由让我联想到其实设计行业也是如此,一个极具创意性的设计,如果完美无瑕,毫无缺陷,又有什么理由被人记住和印象深刻呢?更别提被人所喜爱了。如今在这个饱和度较高的市场,想要在同类产品中跳脱出来被人记住,个性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是个性化的存在,就会自动因为自身的不足而带来话题和争议性。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2019年“引爆”时尚圈的一个设计作品,一个来自于中央圣马丁本科学院学生的”气球“服装毕业设计作品。这件作品从被展示到被媒体报道进入大众视野的短短时间内,”点燃“了整个时尚界。它如同龙卷风一样,瞬时间就给社会娱乐带来了很强烈的争议性探讨。有些人评论说这是一件艺术品,设计鬼才之作;有些人却说这是不切实际,无厘头怪诞。但正是因为它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它在众多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了后续故事发生的可能。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给创作者本身带来了话题和热点。
圣马丁本科毕业展金奖作品作者再举个更加靠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多啦A梦我相信大家都熟知。现在大家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清楚记得那个在我们眼里无所不能的多啦A梦变出多少个万能的法宝拯救大熊。即使模糊了,但是我们会永远记得那个只要一遇到铜锣烧就会变听话,一遇到老鼠就秒变怂的“蓝胖子”。
我们皆因“不完美”而存在,也因“不完美”而相识相知。大家心照不宣,以此共勉。
以上纯粹属于作者本人的自我看法,希望大家看得开心,多多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