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买书是有问题的(续)!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每年不管是周末还是节日,平常看到想要的书就走不动路,从书香节杀到618,再杀到双十一。最后的结果便是:一年买到头,书买的越多,看的越多,还没看也越多。后来仔细反思了一下自己买书前的心态,找到了三个冲动买书的原因:
第一,知道的太多了。
一个读者知道的名家和好书越多,就越有一种此时不买,遗憾终身的想法,以至于念念不忘,只有付了钱心里才踏实。特别是当你发现这些书要么近在眼前,要么疯狂打折的时候,控制不住的想把它们带回家,我经历很长一段心大人菜的过程。有时候会想,如果我不认识他们,就不会有概念,没有概念就不会在意。第一个原因就先说到这里。
说说第二个原因:买书没有原则。
买书最费钱的阶段是——只知道哪些是好书,不知道看书顺序。通俗一点就是不知道这些书里哪些最适合自己。在拿到某本书拆开之前,完全无法评估它是不是匹配自己当下的认知、文学水平、个人喜好等等条件的。于是看到了什么书评分高就想买,看到别人推荐就想买,看到自己同龄人都看过了就想买。我当时就是,照着榜单买书,什么书出名我就买什么,这么做性价比并不高,一是这种方法太费钱了,二是虽然有时候的确能发现一些好书,但更多时候是买回来根本不想拆不想看。莫名其妙的就想把它们放的远远地,脱离自己的视线。
第三个原因:低估了书的厚度。
举个例子,我在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真不知道它上下两册,大约70万字,以至于这本书买回来后半年我都没有拆过,拆了之后,第一册断断续续看了一年,第二册也是到了第二年才想着给它看完。我分析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之前自己不了解陀氏,为了适应他的风格花了比较久的时间,到了看第二册的时候就很快了,几乎一气呵成的看完,所以不是书不对,是人不对,是打开的方式和顺序不对,再加上我有记录自己看书进度的强迫症,就算看完了第一册,也不会记录自己看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直到全部看完,才如释重负的在当月登记自己看完了这本书。作为过来人,虽然我也认同这是本好书,但它却成了我看的第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情愿先看他的《地下室手记》和《白夜》,从中短篇入手陀氏,从熟悉他的风格和观点开始,不至于花了两年半。
总而言之,买书之前不要忽视书的厚度,就不说像《追忆似水年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种大部头,哪怕是看《日瓦戈医生》、《罪与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广告只会告诉你这本书有多少人推荐过,它对谁谁谁有多么多么大的帮助,但是不会告诉你它有多厚,买之前掂量掂量自己的阅读速度和书的厚度,自然就能判断读完这本书需要多久。
好了,关于我自己冲动买书的三个原因就先讲到这里,注意以上三个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一昧乱买,就算是照着书单,这样买书也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