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119天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故事是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子华之母请求补贴。孔子答应给她一釜加一庾的粟米。冉子给了子华母五秉粟米,孔子对冉子的过分行为提出批评。
此中最大的疑问是:一、谁派子华出使的?二、粟米是谁付出的,公家还是私家?还有个小疑问是冉子是谁?这是本章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众说纷纭,有说是孔子派子华出使,有说是季氏派子华出使,有说是鲁国国君派子华出使。
第一个问题:我比较同意子华是鲁国国君派出去点,因为子华出使齐国非常高调,肥马轻裘,光鲜而威武,绝不是民间行为啊!
第二个问题:冉子请粟是何道理呢?这很好解释,按今天的土话说,就是孔子是咱的娘家人,弟子有出息了,风风光光做了国际使者,娘家人是否该庆贺一下表示表示、以示鼓励啊?仅此而已。所以孔子出了一份礼,是一釜加一庾之粟;冉子又出了一份礼,是五秉之粟。
第三个问题呢?冉子是谁?是冉伯牛?不可能。是冉仲弓?也不可能,此二人都做不出来这样的糗事。因此,此冉子必是冉有无疑。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1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这应该就是这一段时期的冉子。冉求不重仕德的修养,从来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方面的看法,也没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自己学习,“仁”的力量不够,孔子批评他根本不努力学习有关“仁”的学说。他不重礼乐修养,认为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他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在鲁国的军事改革中,冉求是革新派季孙氏强有力的支持者。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在这股大潮的冲击下,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税亩”制度,就是田亩税的改革;又于公元前590年推行“作丘甲”制度,就是兵役法的改革。
正当冉求担任季孙氏家臣首脑其间,季孙氏准备推行“以田赋”即按田亩征税的新政策。这是较之“作丘甲”更进一步的军赋制度改革,孔子在内的一些人都对这项新制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冉求与老师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这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但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从而可以强军富国,影响深远,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支持改革。
鲁国于前年即实行了这种新的田赋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新兴封建领主的季孙氏,在冉求的帮助下,其财富超过了受封于鲁为诸侯的周公。因为不认为这项改革,孔子愤然提出要与冉求断绝师生关系,还公然号召其他弟子大张旗鼓地去攻击冉求。孔子号称弟子三千,冉求是是被其逐出师门唯一有案可查的弟子,尽管如此,冉求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
今天看来,“以田赋”推动了鲁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强化了鲁国的军事机器。因为那个时代的田赋制度和军赋制度具有同等的意义。用增强经济实力,改革军赋制度来加强军事力量,这是冉求较之同时代人卓识有为之处。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孔子批判冉有的一段话,认为他是一个喜欢钻营,巴结权贵的人。这是道德品质的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