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早就重新定义“应试教育”。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早知今日

一直以来,我对潮实的办学模式非常抵触。每一年夏天考试升学季,就会各种报导说,家长抱着被子去潮实校门口守夜排队,等着第二天一早能够争取到交学费的资格。

当我的女儿也走到中考这一年,有人问我志愿是选哪个学校?我说,除了潮实,其他该填的志愿我都选了。他就问,难道有免费的名额给你,你也不要吗?我说不要,我不想让孩子成为工业化流水线出来的产品。

今天收听了罗辑思维《第433期 | 工业化教育》,印证了我的理解是对的。

他说,有人推介他看了一部丹麦的纪录片,就是把丹麦跟中国同一水平的,黑龙江省的一所正常中学的孩子组织起来比赛了一下,分别从阅读、数学、英语、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衡量两个国家学生的水平。比赛流程由丹麦教育专家设计,由丹麦和中国的老师共同打分。

结果你可能没想到:除了英语之外,中国孩子在阅读、数学、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全部大比分胜出丹麦孩子。

这个结果很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很多丹麦人和我们想的都一样,应试教育虽然在灌输知识的方面很高效,但是扼杀创造力和团队能力。相反,素质教育则在这方面要强于应试教育,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可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丹麦孩子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也输给了实行应试教育的中国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位在欧洲留学多年的老师的回答,令我深受启发。

他说,中国教育的典型特征,“应试教育”这个名称是不准确的,应该叫它“工业化教育”。

第一,中国教育有一套明确完整的、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第二,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的、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比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这些,以及一个最终考核体系,也就是高考。

第三,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

第四,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就是不要出错。

你看看,这四条列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教育最适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答案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工人的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不允许出错的;工人的工作成绩是有严格分时段考核体系来评判的;为了确保工人最有效率地投入工作,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工厂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人;最后,流水线上的工人学会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不要出错。

所以,它更准确的名字是“工业化教育”。

人类历史上除了“工业化教育”之外,还有两种教育形式,分别是“口传心授教育”和“自由博雅教育”。

“口传心授”,很好理解,最早是家庭里面父母教育孩子,之后是学徒制里面师傅教育徒弟。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教育,信息传递效率很低。

“自由博雅教育”,则是古代哲学家和贵族们推崇的教育形式,比如西方古代有著名的“自由七艺”,追求纯粹的知识。

很多人推崇的“素质教育”,其实归根结底来源于“自由博雅教育”的理想。它的特点就是我不给你强加任何任务,你纯粹出于对智慧的向往,读经典著作,思考重大问题,然后等哪天你开悟了,你也成了大哲学家了。

那在这三种教育形式中,创新效率最高的是哪一种呢?答案其实是“工业化教育”。

比如说,汽车的发明靠天才吗?不是。你先理解汽缸怎么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理解活塞怎么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再理解活塞和齿轮这些机械传动装置怎么让轮子转起来,你才组合起来一辆汽车。

其实工业化教育的起源是普鲁士教育。它的特点就是强调分工、强调纪律、强调稳定,把学生严格按照学期和年纪区分之后,组织起来参加统一学习。

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工业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起点。随后,苏联人学习了这种经验,把它改造成为更加严格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应试教育”体制。

中国人就是从苏联那里学到这种“工业化教育”的。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到今天,高考依然是中国最公平的教育制度,因为流水线工人需要的标准恰恰是最公平的,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掌握。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社会的主要资源都是围绕工业化这个核心来配置的。即使不去当工人,其他配套产业对标准化的要求也很高。

工业化的缺点:当你离开那个为你安排好一切的位置,你就无法适从了。

在咱们教育制度里,老师和家长都爱说的一句话叫什么?叫做“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所以除了学习之外,你不需要同这个世界其余的内容打交道。洗衣做饭的能力,赚钱的经济能力,跟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认识世界的探索能力,这些都跟学生的任务无关。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如果他的角色都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他们就能胜任。但是一旦目标不确定,手段要多元,他们就难免要迷茫了。

就像互联网公司,同样是运营这个职位,每家公司,甚至每个产品,“运营”这个词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甚至同样一个产品的运营岗位,不同阶段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教育能够大规模高质量地培养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但是很难适应创新经济的人才需求。

再说一遍,不是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而是他们对高度变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的出路就不只是什么素质教育了,弹琴画画跳舞打球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也许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回到前面我说的抵制潮实,就是在中国这个工业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最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在努力的软化这样的模式,而潮实恰恰相反,为了牟取商业利益,正在削尖脑袋,变本加厉的让工业化教育做到极致。整个学校由里到外,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工厂味道,这是我不能认同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