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解读)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但是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岐伯回答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想知道哪一种呢?
“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黄帝道:全都想听一听!岐伯说:神有有余和不足,气有有余和不足,血有有余和不足,形有有余和不足,志有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黄帝问道: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产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的产生,各有其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只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它们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岐伯说:都是由五脏发生的。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因而成了五脏的形态。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这就成了人的整个形体五脏,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脉之间,从而使血气得以运行。如果血气得不到调和,因而各种疾病就会发生。所以诊断治疗,应以经脉作为根据。
今天学习了何谓有余?何谓不足?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