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脚下一座城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4人  福7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山脉东端有一座小小的山城:宣化,它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坝上很近。这座城说它"小"一点不为过,老话儿曾有"六里十三步"之说。

可别看原来的宣化城不大,历史却很悠久。宣化古城依长城而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挑起的战争就有七十多起。

明朝定都北京后,宣化城更成了拱卫京师的重镇。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在十二岁时被封为谷王,得到的封地就是宣化,在那时候叫宣府。

朱橞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落实得很好。

他十六岁时就藩,统领地方军政,开始亲自参与扩建宣府重镇。他将宣化城扩展成为周边24里有奇的城垣。沿城设"一关七门"。

一关即南关,关城面积一平方里,关内设月城和瓮城。(据我分析,这一关便是如今宣化主城区。)

七门即南为昌平门,宣德门,承安门。

北为广灵门,高远门。

东为定安门。

西为大新门。

城外建有吊桥和皇堑,城上设角楼和铺宇,颇具攻守兼备之功能,是明代早期城防建筑的典范。

宣化府当时成为长城九镇之守。

朱元璋实施削藩以后,1399年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直逼南京。

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

朱橞在顺京时,为防不测,令守城官兵将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堵,只留东西南北各一门以图固守。

后来燕王打到京师,朱橞见大势已去,便开门纳降,成了功臣,被赐封长沙离开了宣化。

朱橞在宣化时,戊边御敌的确有所建树,可惜离开后居功自傲,最终被明成祖变为庶人,四十九岁就死了。

1745年,乾隆巡幸宣化之时,召见百官,看到军队严整,气势威猛,顿时龙颜大悦,提笔写下"神京屏翰"四个大字,被制成匾额,至今仍高高悬挂在镇朔楼之上。

"神京屏翰"那苍劲的墨宝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变迁和繁衍生息,还将继续陪伴这座城,以及这座城中的人,在每个日出日落间,过着属于自己的普通且忙碌的生活。

阴山脚下一座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