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吃馒头的经济学,让女儿自觉做作业
听老婆责怪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知道玩玩玩,为什么还不去做作业?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但是,如果我们从女儿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会发现,玩的时候轻松,开心,可是写作业又累又枯燥,两个完全不具备可比性。女儿怎么会喜欢做作业呢?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但是要把这个办法的逻辑讲清楚,我们还必须从这个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先讲起。
经济学案例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吃馒头”的例子,大意是这样的:你饥肠辘辘,给你吃第一个馒头时,你狼吞虎咽,大口嚼完。吃第二个的时候,你津津有味。吃第三个时,开始细嚼慢咽。吃第四个时,可能淡而无味。再让你吃一个,估计就不想再吃了。这其实讲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则,意思是我们在享用一种产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使用,我们所获得的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则看似简单,却驱使着人们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比如说大房子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则,买了大房子,刚刚住进去时,感觉特别幸福,特有满足感,可每多住一天,新增加的幸福感就减少一点,直到有一天,增加的幸福感趋近于零。这时,你可能又在想是不是要买一个更大的房子。当然,这个规则也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烦恼,比如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就是另外一个例子,小夫妻有边际热情,每多腻味一天,增加的幸福感就会少一点,直到有一天,这种幸福感趋近于零。按照“大数据”来看,这个递减周期基本在1000天左右。
根据这个规则,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规则,叫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趋同原则。这又是什么鬼?还是用吃馒头来举例。
比如一开始在你面前,不光是馒头,还有茶,而你又饿又渴,那两块钱是买馒头充饥呢,还是喝茶解渴呢? 你说,我快饿死了,我先买一个馒头,充充饥。那这个时候,喝茶解渴效用就低于馒头充饥的效用。等一个馒头下肚之后,你开始盘算,是把第二个两块钱继续买馒头呢,还是喝茶解渴呢?你衡量了很久,最后你说,一时半会儿饿不死,还是解渴吧。这个时候,茶的效用对你来说,就略微高于馒头的效用,即茶比较于馒头的效用,刚好过了边际趋同点,这个“刚好”促使你选择了茶。这就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趋同原则。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当且仅当,两个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一致时,你才真正面临选择。
那这些规则,和女儿做作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用上面的边际收益概念来看,女儿玩的边际收益远比写作业的边际收益高多啦。写作业,完全看不到边际收益啊。女儿怎么会主动选择做作业呢?
怎么办?通过谆谆教导,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吗?这显然行不通。必须要用其他办法来代替。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让女儿心理出现可选择项,要让她在某一个时刻,会考虑继续玩呢,还是写作业?那按照上面的理论,留给我的工作,就是怎样找到那个可选项。我想到的办法是积分+奖励。
我女儿写作业有三大问题,第一是不愿主动写,第二是写得慢,第三是错的多。我给出的办法是,学习高尔夫球的计分方法,首先定一个标准杆,然后来比较。先让女儿自己确定标准,包括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完成时间,规定错误数量。如果按时完成作业,且错误不超过规定数量,她将获得和时间长度等同的标准分奖励。全对,额外奖励50分。如果超过时间,按照超过的时间,在标准分基础上扣时间等长的积分。如果错误超过规定数量,每一个扣10分。
积分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重要的是积分可以用来干什么。她平时喜欢看书,玩玩具,出去旅游。就给他设定了几个奖励的档次:
- 达到999分,可以一次性抵扣50元的消费券,或是等额现金,抵扣之后,积分清零。
- 积分达到1999,可以一次性抵扣150元的消费,或是等额现金,抵扣之后,积分清零。
- 积分达到4999,可以一次性抵扣500元的消费券,或是等额现金,抵扣之后,积分清零。
- 超过4999,每10个积分换一元钱的消费券,或是等额现金。
- 历次积分总和达到10000分时,奖励两天内的短途旅游一次。
- 积分总和达到50000分时,奖励一周左右的长途旅游一次。
虽然办法还没有经过测试,不过我觉得成功的概率会比较大。别忘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则,她每多玩一分钟,她所获得的的愉悦感就会少一分,现在多了一个奖励的选项,当她玩到某一个时刻,她玩的边际收益会和写作业的边际收益趋同,她就会面临选择。
以上办法,本人打算先尝试使用一段时间,后续使用结果,会在群里和大家及时反馈。另外,各位小伙伴如果有更高明的法术,也请show出来。
附:以上玩的内容不包括看电视和玩游戏,按照罗胖的跨年演讲中说的,现在的游戏,已经到了一分钟爽几下的程度,边际效用递减规则在这里显然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