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写文的总结

2020-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叶墨

        回望在简书的几个月,写了一百多篇“文章”。说是文章,怕是有些“厚脸皮”了,我想了想,或许称之为日记更贴切些。

        最近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积累的不够多,状态还不够好,所以总是抱着再厉害些就如何如何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内心萌生改变的冲动,第一时间我们想到的不是付诸行动,而是将行动预设到以后,这个以后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不过就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下一次记起这件事儿也许是好久之后,并且那时候也会大概率再次拖延。

        等文笔再好些就开始写文章,等再优秀些就去追求心仪的那个她/他,等到单词背的再多些就开始做阅读,其实这样的预设往往有一个固定的句式——等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就去(某件事情),这种拖延的心理一旦滋生,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只会无奈的发现,你对比之前,少有进步。

        我们总是想以一个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挑战,面对困难。“完美主义”思想一直促使我们将应该做的提升不断设置到下一个时间节点,或许也是因为害怕面对困难吧。

        可这里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不行动,就不可能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更遑论以更强大的自己去迎接挑战。

        所以我开始写,开始日更。当然很多时候变成了为了“写”而写,为了日更不中断,写了很多流水账的日记。但文笔本身,就我自己的感受来看,谈不上多大的提升。

        遣词造句一如既往的贫乏,标点还是乱用一气,这就导致现在想夸自己两句都不知如何开口。

        唯一值得夸奖的就是我开始写了,写的很烂,流水账、毫无阅读价值。或许是这样,可开始了终归是不同于之前的“嘴把式”。

        但不足之处更多。没有系统的进行复盘,没有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修正;文章写好之后立即发布,不加润色,所以文章质量不高;写作视角太窄,纵观这段时间以来写的文章,大多只是日记,没有尝试更多的体裁;还有就是在文章中总是加入过多的主观感受,也有可能是文章偏向评论性质;文章中口头语、惯用词使用过多,使得阅读过程中出现跳跃感,并且同样不利于文章的完整性。

        关于写作视界问题,或许应该给自己一个主题?就像视网膜效应所说的那样,当你开始关注某个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在你视界里的出现频次明显增多,这未尝不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方法。

        输入不足,阅读量不够,同样也会使得观点贫瘠,文章也会缺乏说服力,这些都是需要改正的。

        之后应该会写一写一些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以及工具书的拆书稿。一万个小时定律是有道理的,但方法奏效的前提是要不断的复盘-总结-修正,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的进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