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村的故事
2019-01-28 本文已影响5人
濮阳刘文星
渠村(地处濮阳县南端的一个村庄)得名不是因为紧靠黄河闸渠工程,而是源自一个人――籧(qu)瑗。
籧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大夫。渠村是籧瑗的故里。“渠”是1958年国家推广简化汉字时“籧”的简化字。渠村的古庙会历经两千多年盛行不衰就是为了纪念籧瑗这个人。
籧瑗字伯玉,公元前585年出生,公元前484年去逝。他被称为卫国三公(历仕卫献公、卫襄公、卫灵公三位国君)大夫,以贤著称,卫灵公便称他为贤大夫。孔子将蘧伯玉、齐国晏婴、郑国子产等几个人称为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居卫十年,有九年的时间就居住在籧瑗家里。籧瑗为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后来被奉祭在孔庙东庑第一位。
籧瑗自幼聪明,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心胸坦荡。籧瑗主张以德治国,倡导执政者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他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籧瑗与孔子是挚友,俩人无话不说,无事不谈。籧瑗的思想、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产生过重大影响,为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做出了积极贡献。籧瑗“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也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