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检讨你自己!(《教育,不是那么简单》之学校篇10)
在教育的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包括一切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请多多检讨你自己,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和学生的过错!哪怕是,也许孩子和学生确实存在过错,但是也要仔细分析产生这些过错的原因和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也许效果会好很多。
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不要以为自己的权威不容置疑和挑战,要把自己与孩子或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真诚相待,以理服人,要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先看看一个著名的案例——
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再看看另外一个典型案例:
厉害的母亲,比惩罚更深刻的奖励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 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于在撒谎, 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是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他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一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妈妈我 ......”
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
再看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
在我儿子四岁半的时候,我家养的一头母猪下崽了,因为天气比较寒冷,因为担心小猪崽冻着,所以我要给小猪崽准备一个烤灯。在安装烤灯的时候,由于烤灯的花线比较长,一不小心花线打结了。为了解开那个结,我让儿子拿着灯头的那一头,我自己拿着插头的那一头。儿子很开心,也很兴奋。我一边解开那个结,一边叫儿子拿着带灯头的那一头线往前走。我解开一点,儿子开心地往前走一点。把花线绷得紧紧的,我叫儿子慢一点,慢一点,可是儿子在兴奋之中,哪里会听到我说的话啊,“哈哈”大笑,而且笑过不停!
可是,一不小心,灯头掉地上了——
由于烤灯的灯头是陶瓷的,掉在地上,不用说——破了!
儿子也被吓着了,他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儿子不小心做了错事,很紧张,很害怕!
我立即过去抱着儿子,安慰他说:“不管你的事,不要怕——”
儿子抱着我的头,慢慢地缓过神来,慢慢地又开始有了笑容。
是啊,他还小,他懂什么呢?
这完全是我的错啊!
灯头是陶瓷产品,是易碎产品,我是一个比较懂电的成年人,虽然我没有什么“电工证书”,但是我曾经在部队的时候,也是一个做了十年的小电工,对于这种情况,我就应该提前有所预见。
如果我提前有所预见,知道陶瓷灯头是易碎产品,我又怎么可能让儿子去拿着带灯头的那一头呢?
如果让儿子拿着带插头的那一头,我自己拿着带灯头的那一头,会有这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吗?
本来是一次非常开心的父子互动的娱乐,本来是一次难得的亲情教育的机会,却因为我的判断失误而造成了不愉快,让儿子受到了委曲,让儿子受到了惊吓,让儿子感到了紧张和害怕,这难道不是我的错吗?过错完全在我,我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儿子呢?
生活中,象这样教育的小故事真的很多,几乎随处可见,几乎每时都在发生,但是又有几个人会象我这样,从自身去找原因,自己来承担责任呢?儿子不小心打乱了灯头,确实犯了错,但是他有那个能力能保证不犯那个错吗?
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象陶校长那样,以理服人,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象那个妈妈那样,儿子淘气爱运动,是正常的,是做妈妈的没有事先预见。儿子撒谎,妈妈没有急于去批评和责骂儿子,而是敢于从自身去寻找原因,从而达到最终想要的那一个教育的目的和结果!
有的家长,也愿意从自身去找原因,也发现问题之所在,但是为了面子,就是不愿意说出来,就是不愿意郑重其事地表达出来。
上面的三个小故事,假如换一个人换一个角度来教育,情况又如何呢?
假如陶校长,发现了那个学生在打架,而不是经过调查以后在教育,而是直接就批评和责骂那个学生,而是直接就用校规校纪给予惩罚,能让那个学生明白“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吗?能让那个学生流下后悔的泪水吗?
假如那个妈妈,发现古董的花瓶被打坏以后,立即暴跳如雷地指责和打骂,再加上孩子说谎编故事,妈妈的肺都要气炸了!在气头上的时候,很可能会失去理智,妈妈恨不得置孩子于死地,孩子的教育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假如我在发现儿子把灯头打乱了,立即指责儿子是一个败家仔,拿个灯头都那么不小心。也许儿子看到我严厉而恐怖的表情,就会受到惊吓和害怕,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对我减少许多亲近感,这并不有利于教育啊。
指责、教训别人,而不愿意检讨自己,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其目的就是教育者为了树立权威,而损伤的是被教育者的心灵,没有达到任何教育效果。有时候反而还会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再严重一点,还有可能让孩子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
教育者要树立“权威”,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是权威不是靠冷酷的表情、威严的言语、凶煞的行动装出来的,而是来自被教育者的心底深处的钦佩、信任和崇拜!
有的家长,早晨为了哄小孩上车去学校,会给小孩两颗糖,或者给两个果冻,小孩也开心,家长也省心,跟车老师也安心。可是有一天,由于家里没有及时补货,糖也没有了,果冻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小孩不愿意了,不肯上车去学校。家长就强行将小孩抱上车,而且以后的几天,都不及时补货,小孩上车去学校,不情不愿,但是在家长的强势下,又无可奈何。
有的家长,早晨为了哄小孩上车去学校,会给小孩一块钱,几乎天天不间断。小孩拿着钱在家长的要求之下,老师帮忙去买零食。可是有一天,也许是物价上涨了,小孩的要求也涨价了,一块钱已经不能满足了,要两块钱才肯上车去学校。家长一下子火气就来了,干脆就不给钱了,强行将小孩抱上车,连续几天,小孩都坚持要两块钱才肯上车,家长也坚持不给钱,强行将小孩抱上车。连续抱了好几天以后,小孩的不良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正。家长就开始抱怨我们学校,说我们教育不好小孩,没有水平和能力。
家长为什么就不能检讨一下你自己呢?学校有错吗?小孩有错吗?家中没有零食了,及时补货很困难吗?每天给小孩一块钱,是你家长自己的意思啊,学校要求你这样做了吗?你自己这样天天惯着、宠着小孩,突然自己因故而改变,小孩又怎么可能接受呢?
教育,要检讨你自己,说难,也确实很难,说不难,就真的不难。
说难,是因为我们作为教育者,教育的功底还不够深厚,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显得底气不足,有时候就有可能拿“权威”来做掩护。在做教育的时候,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没有一个长期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只求暂时的平静,只求暂时的相安无事。
说不难,是要求我们作为教育者,相信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孩子都是在错误中长大和成熟,我们只是引导和纠正,没有可能让孩子完全不犯任何小错误。承认孩子的“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那么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突然,就不会莫名的惊诧,而是想办法不留痕迹的引导和纠正。
当教育出现被动和困难的时候,孩子存在“过错”这是肯定的,如果孩子没有“过错”,教育也就不会出现被动和困难。但是自己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关键是要平心静气,千万不要冲动啊,指责、埋怨和不理会,都不是好办法,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过错,是经验不足,是方法错误,还是教育知识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