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还是恶?——从局部和整体看系统思维
字数:1513,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系统思维的意义在于,局部的相加不等于整体,因此,无法通过还原论来理解系统。我们理解一个系统,除了理解系统中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小男孩和小海龟
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海滩有一只小海龟在艰难的爬向大海,一个小男孩看到了 ,新生恻隐之心,于是把小海龟送到了大海。一个小朋友顺手做了一件好事,你是不是给这个有爱心的小朋友点赞?
且慢,后面发生的事情让人侧目。只见海滩上出现了一大群小海龟往大海爬去,可是过了一会儿,天边飞来了一群海龟的天敌军舰鸟,小海龟们顿时成了军舰鸟的美食。
中间发生了什么?原来小海龟为了确定是否存在危险,会先派出单个小海龟先去探路,如果顺利爬到大海,小海龟就会发出没有危险的信号,其余小海龟就会开启大规模的迁徙。
这个小朋友把前面的小海龟送到大海,让这只小海龟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才会导致后面出现的情况。
从局部来说,小男孩做了一件善事,拯救了一只小海龟,但是从整体来来说,让整个族群损失了很多生命。那么,这到底是善,还是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正是因为小男孩的认知看不到整体,他无心的追求局部确定性,却导致了整体的不确定性。因为系统中的元素是相关联的,脱离关系来看系统中的个体,就可能出现管窥效应。
二、大马哈鱼的洄游
大马哈鱼每到产卵的季节,就要洄游到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距离有几千公里,这是一个极其残酷和艰难的过程。
首先一旦开始洄游,大马哈鱼就会停止进食,有很多大马哈鱼会因为能量耗尽而死。有一些则会陷在浅水坑缺氧而死。遇到瀑布之类的处境,大马哈鱼还得奋力逆流跳上去,甚至要等很多天等到下雨才有机会。所以,整个过程对于个体的大马哈鱼来说,是极其残酷的。我们从淘汰率就能看出来,洄游的大马哈鱼的淘汰率达到了惊人的99.6%。也就是说只有千分之四的大马哈鱼能在洄游过程中存活下来。
从个体角度上来说极其残忍的洄游,对于整个种族的存活确实极其关键。通过这种洄游,能筛选出种群中最强壮,最有适应能力的个体繁衍后代,并将基因传承下去。
那么,你说大马哈鱼的这种洄游,到底是善还是恶?
三、成本、质量和交期
我们知道,对于一件商品来说,其成本、质量和交期之间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过度追求成本,将会影响到质量和交期。而如果一味追求质量,可能会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成本上升,交期延长。
樊登讲过一个他投资的做炒锅的公司,产品的质量非常好,但是一直没有上市。于是他忍不住去问创始人,怎么不尽快推出上市。结果创始人说,他们收到盲人用户的要求,希望能生产一款盲人也能用的炒锅,于是这个创始人正在琢磨怎么在炒锅上加上盲文,让盲人也能用。这种情怀,或者对于质量的过度追求,会延长上市日期,可能导致错过产品的最佳上市时间窗口。
在中国的工业品行业,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大家互相压价,最后把整个行业都给作死的情况。
我以前在稀土行业工作,中国作为稀土大国,供应全世界90%的稀土,但是价格一直卖不上去。即便当时国家强制整顿,稀土的价格也很长时间在低位上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一部分稀土通过走私流出国外;二是国内的稀土厂家,只要有订单,相互倾轧,造成价格越来越低,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从单个公司看,它用低的价格拿到了国外的订单,公司短期内发展的不错。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价格越做越低,整个行业难以为继。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并不是说大自然没有良心,而是说天道,或者大自然他不会顾惜生态中某个个体的生存,对它来说,所有的个体都是一样的,它在意的是,整个生态的健康和传承。因此系统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局部的恶化反而会促进整个生态正向循环的情况。
大自然的这种算法,就是一种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