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丨《在细雨中呼喊》如梦般的童年碎片回忆
大家好,我是莫侃怪史,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名叫《在细雨中呼喊》的长篇小说,这本书的原书大约19万字,我将用20分钟的时间来为大家讲解本书的精髓:书中主人公孙光林在经历孤独,羞愤,看透美好背后的丑陋后如何完成自我救赎和对亲情及人性的呼喊。
本书是作者余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也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本书上承先锋文学,下启现实主义文学,以独特的先锋文学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对人性呼喊的故事。时至今日,这本书依旧以哀而不伤的独特魅力感染每一位读者。在为你解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书概况与本书作者。
《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整部以主角第一人称为视角,以回忆为线索的片段式叙事。文章语言朴实,却将每个人物都塑造的饱满。由于是回忆,因此是每个时间段的错乱片段串在一起勾勒出孙光林的成长经历。这部小说充满生离死别,奠定小说黑色幽默的基调,带读者看透人性的丑恶与美善。
《在细雨中呼喊》作者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所写文章善于剖析人性的丑恶与美善。余华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如文中主人公孙光林一般。父母工作忙,幼儿园时,他就独自一人坐在晨时母亲离开的地方直到晚上母亲来接他回家。长大后,他不喜欢牙医呆板的工作,从而弃医从文,不久成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畅销作品。余华童年的孤独,成年对按部就班的不甘,这些经历成为余华创作这本《在细雨中呼喊》的重要素材。尤其是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孤独经历给他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苦与动力,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这样的孤独在主人公孙光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好的,了解完这本书的作者介绍和文章概况后,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三个重点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在细雨中呼喊》讲述了孙光林的孤独成长故事。
第二部分内容:孙光林历经孤独与痛苦后完成自我救赎。
第三部分内容:孙光林自我救赎成功后通过回忆向亲情和人性进行呼喊。
第一部分内容
好的,先让我们看看第一个重点部分内容:《在细雨中呼喊》讲述了孙光林的孤独成长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农村孩子孙光林,在家境极度贫穷的情况下被父母送给孙荡的养父母抚养,在孙荡孙光林结识了国庆,刘小青两位好朋友,并在那里度过一段最幸福的时光。但在养父母家遭遇变故后回到孙家,因为父亲的迷信让孙光林与这个家产生不可消除的隔阂。
父亲的狼性教育、母亲对另外两个兄弟的偏爱、兄弟的自相残害、同村人的异样目光、对青春期萌动时的不知所措、心中的白月光堕落、信仰被打破,这些经历让孙光林饱受孤独和痛苦。在遇到苏宇之前他孑然一身,受尽孤苦。在苏宇脑血管破裂而死之前,他与孙光林的友谊在书中是极少出现的一丝光彩。
成长中,他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父亲孙广才如何成为彻头彻尾的无赖;母亲含恨隐忍着死去;哥哥孙光平平庸的长大又因为父亲玷污儿媳而割下父亲的左耳导致他蹲了两年的牢狱;弟弟孙光明救人溺死而父兄却想用他的死来换取名利地位;祖父孙有元在父亲的期盼下死去;最亲密的朋友苏宇英年早逝;心中的白月光曹丽也自甘堕落;给予他温暖的养父王立强出轨被抓后意外炸死检举人的两个儿子后自杀,养母李秀英愤恨地回到娘家抛弃了孙光林;其他人也与他擦肩而过成了过客。
就这样,孙光林孤独又痛苦地长大成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少年需要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才不会被环境影响,才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既丑陋又美善的世界。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本书的第一个重点部分内容:他孤独的长大,看透人性的丑恶与美善,在经历他人对他人性和对生活希望的抹杀时,竭力不被他人所影响,形成自己特有超然的思想并依旧保有对生活的希望。
第二部分内容
好的,接着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重点部分内容:孙光林历经孤独与痛苦后完成自我救赎。
孙光林自己想出一句话来解释人类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在面对高年级学生侮辱苏宇和自己的时侯,孙光林与苏宇的弟弟苏杭一并反抗,他们杀气腾腾地表露出谁要是再造谣,再说因流氓罪而入狱的苏宇的坏话时就去杀了他们。他们的反抗就如古代农民受到压迫时起义一般,十分凶猛。内向孤僻的孙光林为了唯一的朋友苏宇而奋起反抗的姿态令人动容,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孙光林与苏杭短暂的友谊建立在他人挑衅他们的基础上,一旦无人再去关注苏宇的事情,也无人再来挑衅他们时,他们的友谊也就到了尽头。
事实上苏杭是个顽劣无礼的男孩子,与内向儒雅的孙光林本就不是一类人,因此他们的分别是命中注定的。
后来苏宇也在家人的漠视中因为脑血管破裂而死亡,这时候孙光林又彻底回到了从前的孤独,回到那个父亲不爱,母亲不疼,兄弟嫌弃,无人关心他的时候。
孙光林与孙家人的隔阂最初体现在当年孙光林被送到王立强家抚养。孙光林懵懂地离开了故乡南门,当踏进孙荡的土地时,从此他就既不属于孙家又不属于王家。
比起孙家夫妻,王家夫妻反而更像是孙光林的父母,给予他温暖,教导他成才。可好景不长,王立强出轨被告发,他为了给婚外伴侣报一巴掌和辱骂的仇打算炸死那个告发他的女人,结果没有炸死女人反而炸死女人的两个儿子。
他受不了了选择自杀,也想要带着那个女人一起死,但是王立强死了,那个女人只炸伤了皮肉。王立强的妻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不愿意领回丈夫遗体,接着抛弃了孙光林独自回到娘家。孙光林被迫离开养父母家,也被迫失去童年时期短暂的与伙伴刘小青和国庆的友谊。
那天孙光林与从叔叔家回来的祖父意外相遇并且一同回到南门,他们回家时一场大火正在他们家的屋顶上燃烧。迷信愚昧的父亲孙广才认定那爷孙俩是灾星,开始疏远这个儿子,家里的其他成员甚至是整个村子的人都疏远孙光林,将他视作异类。
后来哥哥孙光平失手划破孙光林的头皮,为了逃避父亲的暴力惩罚他又用镰刀划破三弟孙光明的脸并祈求三弟与他一同掩盖事实。孙广才从田里回家时,他们联合起来诬告是孙光林先弄伤的弟弟,哥哥才会惩罚孙光林。孙广才本就不喜爱孙光林,又看到小儿子脸上的伤,怒气冲冲的他急需一个承受他暴力的出气筒。就这样,孙光林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父亲绑在树上暴打一顿。
孙广才为自己的暴力教育开脱时,总对孙光林他们说,要是是祖父孙有元动手,他们早就被打死了。
与孙广才所描述的不同的是,孙有元其实是个怯懦,毫无威严,竭力讨好家里每一个人的祖父。可他也会为了能吃到餐桌上的菜,引诱孙光明去锯掉桌子的四条腿,从而导致孙光明被孙广才打个半死。他打碎的碗,也会栽赃给口齿不清的孙光明。
可怜可悲的孙光明在九岁时因为救人而溺死,这时候的孙广才并没有为失去儿子而痛心,反倒是想靠儿子的英雄事迹谋取名利。结果孙广才因为与大儿子孙光平砸烂被救孩子家里的家具后被捕,在明白自己得不到好处后转身投入寡妇的怀抱。母亲因为父亲的行为在某一天里,与寡妇厮打在田埂上,但失败的还是母亲,父亲知道两人在打架,却为了顾及自己的利益转身逃跑,称两个女人都不能得罪。
孙光林年少时喜欢过一个叫冯玉青的姑娘。但是,青年王跃进与冯玉青暗地里苟合,事发后王跃进对冯玉青不愿负责任,扭头要娶别的女人,逼得冯玉青在他的婚礼上闹自杀,自杀无果后她明白王跃进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娶她的,当晚她跟着一个未曾谋面的货郎私奔。
孙光林作为人们口中的“怪物”,以旁观者的视角将身边每个人的丑陋都看在眼里。
身边人的孤立与殴打以及失去了唯一的朋友苏宇都没有扼杀孙光林对生活的希望。当他心中的白月光曹丽和敬仰的音乐老师的私情被揭发后,他的信仰崩塌了,但是他也并没有就此堕落。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本就配不上曹丽,也无法成为像音乐老师那样俊雅的男人,于是他只是自卑又不安地接受了事实,并继续生活下去。
当我们遭遇这些的时候,是否还能像孙光林一样依旧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过先把问题放一放,让我为大家往下解说孙光林的结局。
孙光林并没有像父亲孙广才一样愚昧,也没有像哥哥孙光平一样平庸。他一直以来隐忍周围的一切,想要靠刚恢复的高考离开南门,终于他考上了大学,只身前往北京,远离那个黑暗的家庭。这时的孙广才意识到可以永远摆脱这个累赘,就让孙光林赶紧走,而母亲对孙光平的偏心,当她得知二儿子要去北京读大学并有机会成为城里人时,这让她不安地在意孙光平。她认为去读大学的应该是大儿子而不是二儿子。而孙光平庆幸弟弟能够读大学,将来能成为城里人,最重要的是能离开这个家。
孙光林在北京求学时,他收到已经完全成为无赖的父亲来信,孙广才要他去告状,去控告孙光平这个不孝子割掉他的耳朵。这时候的孙光林已经十分平静的了解到是孙广才玷污了儿媳,孙光平才想要杀掉父亲,但是最终只割掉了他的耳朵。之后孙光林没有理会孙广才,反而担心起哥哥嫂嫂,侄子和母亲的境况。
孙光林在成长过程中忍受的孤独与痛苦,就如小说的名字里的细雨。细雨代表了连绵不绝的孤独与痛苦,不知不觉中,孤独与痛苦占满孙光林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最终孙光林凭着隐忍与超然,彻底脱离南门,到北京生活,完成自我救赎。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个重点部分内容:孙光林历经孤独与痛苦后完成自我救赎。孙光林被救赎不是偶然,是他极力的不被原生家庭所影响,在忍受孤独中不断思考的结果。他得到心灵上的救赎以后,又在实际中得到一个离开南门,前往北京的机会,从而彻底完成自我救赎。
第三部分内容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解最后一个重点部分内容:孙光林通过回忆表达对亲情和人性的呼喊。
我们的呼喊与孙光林一般,都是想表达自己迫切的意愿。孙光林通过回忆想要呼喊的不仅仅是在控诉不公平对待,控诉人性的丑陋,他更想唤醒本该亲密的亲情和人性深处的美好。
因此整本书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亲情和人性。
孙光林在被他父母决定送人时,就已经是个独立体,不属于任何一户人家。他在养父死亡,养母出走后回到孙家,但是家里人对他的漠视与恶意让他真切地觉得南门的家是在给他施舍。他孤独,也慢慢开始享受孤独,可又有时会回忆起养父母,这就是他渴望亲情的表现。
当他遇见一个叫鲁鲁的男孩子时,他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与他一样的孤独。他本能地去亲近这个父不详母嫌弃的孤独孩子。后来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在母亲冯玉青因卖淫被抓后,独自去寻找母亲,渴求母亲的温暖。他大声呼喊,求狱警将他留下,但是狱警没有理会他。鲁鲁只能在劳改农场外的一棵大树下过起风餐露宿的生活。他深爱的母亲去劳动时,他就用欣喜的目光望向母亲并期待母亲也望着他,他觉得只要母亲在身边他就快乐。尽管如此,可这个年幼早慧的孩子还是被大人随意的抛弃。
而孙光林的童年伙伴国庆也是一个被亲情肆意抛弃的孩子。他的母亲早逝,父亲为了与另一个女人结合而将家具全部拉走,并把国庆独自留在楼房里。后来国庆看见父亲出现,以为父亲看见自己砸路灯时便战战兢兢地对父亲呼喊,可父亲却恼怒地表示他不是国庆的父亲。此后国庆只能在回忆中摸索亲情的美好。现实中,他确实是被亲情抛弃了。
孙光林生命中唯一的光芒是一个叫苏宇的男孩。在给了孙光林一段永生难忘的友谊后,苏宇在十九岁那年因脑血管破裂而死亡。在他弥留之际,他以极其微弱的目光渴望亲情并向家人求救。可事实上母亲,父亲和弟弟都淡漠地离开他,并且埋怨他没有早起去打开水。但凡他们不去随意的忽视苏宇,这个少年也不会这样随意的失去生命。
这四个被亲情抛弃的孤独孩子,通过自己的呼喊方式想要唤起亲情。他们在告诉家人,他们要的不多,只要一个眼神,多一分关注就够了。
整本书让我们看到的人性之丑恶数不胜数。可总有微弱的呼喊,让我们看到人性还是有美善的。
孙光林的母亲是书中美善的代表,她与丈夫处于两个极端。她一生任劳任怨,面对无赖丈夫的暴力和出轨,在孙广才将家里的物件一件一件地送给寡妇时她也依旧极力维持这个贫穷的家。后来孙广才玷污儿媳,孙光平要追杀父亲时,这个卑微的母亲跪在大儿子面前让他不要造杀孽。等孙光平从监狱里出来时,她早已恶病缠身,为了不让儿子发现她的病情,她偷偷将呕出来的血藏在床底的盆里,被儿子发现时她怕儿子给她花钱,便执意不肯去医院。
最后她在临死前通过叫喊来表达她积压了一辈子的苦楚,叫喊声证明她对孙广才的所作所为并非视而不见而是耿耿于怀。
孙广才得知妻子死亡后,白天平静地坐在寡妇家喝酒,直到夜晚他才恍惚着走到妻子坟前呜咽着痛哭,哭后又跟随寡妇回家。
这时的孙广才仅仅只在片刻醒悟他对妻子的残酷,但是作为儿子,他对待孙有元的态度更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不孝子。自从孙有元上山摔坏腰起,孙广才开始了他的罪恶行为:他想尽一切方法来虐待父亲,为了省粮食给父亲小碗吃饭,又开始让父亲坐最矮的凳子让他夹不到桌上的菜。在孙有元接近于死亡的时候他干脆不想给孙有元饭吃,日盼夜盼地祈求上天赶紧带走孙有元这个累赘。在孙有元不情愿但渴求解脱地死亡后,孙广才高兴地笑了。
孙广才对待三代人的态度是一致残酷的,他只爱自己。小儿子死后,他只想着能从死人身上得到好处。面对大儿子得之不易的媳妇时,他可以为自己的欲望而对儿媳下手。不顾人伦的他被大儿子追杀,但大儿子虽然最终没有杀掉他,但是割走了他的左耳。大儿子因此入狱后,他写信给孙光林,在信中大谈养育之恩,让他厌恶的二儿子为他主持公道。成年的孙光林早已成熟,早已不会理会这个无赖的父亲,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孙广才这一生中做了太多的坏事,比如对父不孝,对妻不忠,对子施恶等等。
人有五伦,其中五伦中的三伦即是家庭中的三种关系,因此中国人对家庭的观念非常重。中国人认为人的道德基础即是家庭道德基础。
孙广才作为一家之主,如此不顾人伦道德,最终如同遭了报应般淹死在粪池之中,葬身于最肮脏的地方。所以从孙广才的身上我们可以完全地透视一个人性严重缺失的人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毁掉他的家庭的。
妻子临死前的呼喊,父亲自知大限将至时渴求活下去但装作自己很想死亡的呼喊,孙光林通过回忆形式表达的呼喊,无一不在呼唤孙广才残缺的人性,想要唤醒他人性中的美善。
好了,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解的最后一个重点部分内容:孙光林自我救赎成功后通过回忆向亲情和人性进行呼喊。孙光林看清一切后,开始向这个世界呼喊,让人们明白有恶必有善,但是他坚信并想让人们知道善并不比恶弱。
总结
好的,说到这里,我们聊的故事就讲完了,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孙光林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孤独的,身边人除了苏宇,国庆和鲁鲁其他人都在孤立他或离开了他。他会出于本能的对黑暗和青春期时的萌动有着不可言状的恐惧。他渴望被爱,但得不到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当初的美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成了更丑陋的邪恶。
他从不安到恐惧,从恐惧再到平静。他从逃避到面对,逐渐接受现实,也渴望彻底离开。最后凭借超然的心境,努力不被原生家庭和周围环境影响,考上大学后成功脱离故乡南门,完成了自我救赎。
其次,《在细雨中呼喊》从名字上看,即主角孙光林在那个灰色的环境下一直以来在都在遭受如同连绵细雨般的孤独。他在孤独中,早已狼狈不堪,压抑到无法自拔,这时他开始呼喊。他向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呼喊,奢求世界能够充满善意。通过回忆的形式,他如同站在细雨中呼喊,朦胧中的呼喊声虽然无声但却有力。
最后,虽然这本书比起余华的其他著作如《活着》,《兄弟》来说不甚出名。但是余华凭借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也有多方面称《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早期最好的作品。这本书虽写尽人性极恶,但也通过孙光林的回忆,在灰暗的背景下向大家呼唤真善美,从而达到哀而不伤。
读《在细雨中呼喊》,就是在读孙光林这个孤独少年的成长史,站在我们各自的立场来看他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都是不同的。但是这本书所表达的即是一个少年的成长需要经历孤独,绝望,幻灭与悲伤。并且,作者通过孩童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悲苦命运,教会我们如何学会自我救赎,摆脱这样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