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文婚姻育儿

论“成材”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异同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13人  老碗哥
论“成材”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异同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把这个要搞清楚,。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一定是做一个“有用”的人,何谓“有用”?那一定是与时代需要相适宜的。

在此大背景下,产生了各种“知识”教育。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培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再发展知识,为国需所用,为民需所用——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的终极意义来看,是“育人”。育人,核心的作用,就是把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培育成有“思想”的人。

从这两点来看,教育,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二是树立思想、塑造品格。

知识,是学来用的,掌握了,就要努力地做一名工具型人才,谓之“成材”教育。

思想,是用来“立人”的,具备了,不但可以影响更多人,还可以传承下去,谓之“成人”教育。

知识是“材”,“材”是工具,工具具有两面性,是双刃剑,用对了“益人”,用错了“害人”。而如何运用,则取决于“思想”。

由此而见,教育的双重意义,即在于“成材”教育的同时,必须做“成人”教育。由“人”驾驭“材”,才能有益社会有益人民。否则,“材”越大,危害越大。

反过来看,“成人”教育,是否必须做“成材”教育呢?这就未必了。

因为所有的“成材”教育,也就是知识的传授,是需要“条件”的。例如,一定的年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具备;一定的形式等等。条件不具备,是很难实现“成材”教育的。

而“成人”教育不同,不一定要有“条件“和“形式”。成人”教育,可以是通过学习知识转化而来,可以是受“环境”影响塑造而来,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形成而来。

“成人”教育的适宜对象更广泛,形式更多样化,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实现。

从上而论,“成材”教育的过程,是知识的掌握过程,而“知识”本身,也是具有“成人”教育功能的。但这二者之间,并未具备必然联系性。

也就是说,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或者掌握“知识”后,“知识”这个“育人”功能,能不能发挥作用,是需要一个“转化”的。而“转化”的运用,又是以“思想”为内在驱动力的。

所以,“知识”具备“成人”教育功能,也是有“条件”的。“条件”具备,就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否则,“成材”是成材,“成人”是成人,完全是两回事。

理清了这些“道理”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后,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好比从一堆乱麻中找到了头绪。

我们知道,教师在校,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教授各类知识。学生接受各类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因素,一部分知识和一部分学生,在一部分时空上,是将“成材”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的。那“其余”的呢?

其余的“成人”教育,则要依赖于老师之外,校园之外,知识之外的。事实上一个人终究是以什么样的人立于社会当中,也是这样存在的。

由此而论,在校老师的职责,并非“教书育人”两项任务,而是“教书”这一专项目标,也就是专注于“成材”教育。

“知识”本身,是可以有“条件”地转化“成人”教育的。知识之外,是老师这个“人”,从而形成“老师”→“知识”→“学生”这样一个三元连接,而非“老师”→“学生”两元连接。

如果后者或者两种形式连接同时存在于一个老师的意识里,就会出现混乱。

也就是说,当一位老师试图“教育”一个学生时,尤其是“成人”教育时,正确的做法应该采用“老师”→“知识”→“学生”这样一个三元思维导图,而不是采取“老师”→“学生”这种二元思维导图。否则,混乱的思维导图下,必然出现混乱的“教育”乱象。

再者,职业化的教师行业,以人教育人的二元论,也是非常危险的。不同的人,且有不同的“做人标准”,又如何要求一个学生,同时满意于不同的“老师”呢?

况且,职业化的教师就必然有岗位职责,教师的岗位职责又是什么呢?

结束语:以教书为己任,不断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取得教学成效,已然是老师的完美角色。校园的主要功能是“成材”教育,而“成人”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功能,包括校园和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