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一个习惯
清晨,微光浅浅透过玻璃,晕染在床单上,一阵纯音乐响起,是定好的闹钟,你朦胧地将眼睁开一线,艰难地把手挪到手机上,摆弄好几下终于重归安静,感受着大脑的沉重,你翻了个身,又缓缓睡去。只是,昨天计划的早起,又走远了。
习惯养成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一方面想要变好,不满于现状,另一方面又时常逃避,迟迟不肯行动,于是就在改变与不改变之间纠结反复,在踌躇中耗光了所有动力。
其实,养成一个习惯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目标。背单词一般是为了过四六级,雅思托福,或是看原著电影;早起是为了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早起之后要做的事。如果早起之后只是在玩手机,也许多睡几十分钟更加舒服。倘若没有目标而养成习惯,就好比问自己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因为人人都说要独立思考”。
《原则》中说,习惯的本质是惯性,一种继续把你一直做的事做下去(或继续不做你一直不做的事情)的强烈倾向。既然是惯性,那它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若是每天睡前都玩手机到很晚,就算有天想不碰它也会很难。如果养成在固定时间锻炼的习惯,每天到点时就会有锻炼的冲动。时间是颜料,好的坏的习惯不经意间就像白纸慢慢被染上了色。
那到底习惯应该如何养成,或者改如何改掉一个习惯呢?《习惯的力量》给了我们方法。作者都希格介绍了分三步走的“习惯回路”。
第一步是信号,它是用来告诉大脑进入自动运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是形成常规,可以是肢体性、心理或情感性的常规。第三部是奖励,这能帮助你的大脑发现这个特定回路是不是“值得记下来以备后用”。
就拿晚睡来说,一般正常的睡觉时间在十一点左右,坐在床上一看时间十点半了,情不自禁地就抓向手机。“时间十点半”就是一个信号,如果睡前看手机成习惯的话,大脑在此时会自动发出指令去拿手机。而拿手机的动作就是常规。
深入分析的话、睡前刷手机的行为源自于对今天一天的不满与对未来的些微不安,到了晚上惊觉自己这一天似乎一事无成,懊恼之余更不愿这一天就此过去,辗转反侧后便拿起手机,看起朋友近况,再看看“美好的未来”,以此缓解压力,得到的奖励便是逃避了现状,缓解了焦虑。可只想不做的话“惯性”就会发挥它的作用,长此以往刷手机晚睡的习惯养成,对第二天的学习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要是白天累成狗倒头就睡也就不会有什么刷手机晚睡了。要改变这个习惯,着重要改变中间的常规部分。比如说到了十点半不愿就此睡去,那就拿起kindle阅读电子书,到了十一点或者合适的时间就睡觉,奖励也依旧是缓解了心理压力。
奖励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从能够带来生理愉悦的事物或药物精神性的回报,如赞扬或自我庆祝带来的自豪感。
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身体中存在两个自我。较高层次的自我源于前额皮层,它着眼于未来的目标,使我们做出改变或一直坚持;较低层次的自我源自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地处理一些事物,做出本能的反应,如渴望赞美、回避痛苦。
这两个自我常常会有冲突,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感到愤怒”时,他的前额皮层在和杏仁核争吵。因此,较低层次的你会阻碍较高层次的你对目标的实现,尽管多数时候较高层次能俯视较低层次的你,但有时杏仁核也会占据上风。就像减肥时一不小心吃了一大块蛋糕的时候。
养成任何一个小的习惯都会经历痛苦,而逃避痛苦是大多数人的本能,所以养成习惯是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我们可以友善地训练“较低层次的你”,以养成好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告诉自己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痛苦,这样的挣扎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成功调整自己一次,之后就有两次、三次。
最后,不要忘记养成习惯的目标,再就是坚持了。看kindle是为了不晚睡,如果看kindle入迷同样耽误了睡眠那就要及时调整了。关于坚持,可以看看《微习惯》,每天只做一点点,但每天都要做,一点点加码,日积月累最终达到目标。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