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孩子一生:原生家庭毁掉一个人的7种方式
“原生程序”是一种为了适应原生家庭“有条件的接纳”的养育方式而发展起来的生存模式。幼年时期的个体高度依赖于抚育者的喂养和支持,除了依靠父母或其他抚育者之外,别无选择。他们能够保护你不受伤害,为你提供衣食住行等生存的必需条件。因此,小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自己的抚育者步调一致,与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与照料。
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大多数人不太可能完全弄明白自己的家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但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毕竟是强大的,你会很自然地清晰地知道,违背抚育者的意志或让你的父母感到失望可能会破坏你们之间的联结。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你会无可避免地担心即便不会被完全抛弃,他们对你的关爱和照料也会因联结的减弱而减少。
出于基因的原始设定,为了确保自己能得到足够的照料,你会想尽一切办法讨好自己的抚育者,尽可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将他们的失望值降到最低。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你的父母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无法为你提供无条件的爱,而你为了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减轻自己的生存焦虑,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迎合他们,以期获得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此外,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你的父母可能被他们自己还未解决的问题“驱使着”去贬低你,打击你。成年之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从前作为小孩为了迎合父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不得不认同的观念,现在虽然已经失去了那样做或继续认同的理由,但这些事情和观念却已经内化为你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像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与关爱,而将他们眼中糟糕的自己同化进自己的自我概念:“你们会继续爱我的吧,我百分之百听你们的,我对自己的看法也和你们一样消极”。即便现在类似的观念会阻碍你获得幸福、成功,或是内心的宁静,你也可能依然固守着旧有的模式;习惯性地重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失调的生存模式,继续运行着源自消极自我概念的原生程序进行自我破坏而不自知。
下面是7个消极的原生程序,问问自己它们在你的头脑中占据了多大的内存,然后想想你的抚育者——或者你的外部环境(包括小伙伴、兄弟姐妹、老师等等)——是否曾在无意中在你心里种下了这些“有毒的”程序。
同时也请记住,这些负面信息不仅可能通过一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传递给你,还可能通过某些该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情传递到你心里。比如,你的抚育者将你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滴水不漏,但当你被恐惧或悲伤包围的时候,却从来不会在情感上给予你任何的抚慰。由此,你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世界上,表达你的情感是一件无用或可耻的事情。
最后,笔者真心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而且他们自己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然而,你应该意识到,自己今天许多问题的根源可能更多地与他们作为父母的不足有关,而非自己天生存在性格缺陷。如果相信这一点,那么你会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对这一切做出改变的。下面是七个消极的原生程序,而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带入了你成年后的人生中:
1.低估自己的实力——从而认为自己无论取得什么成就大都是因为运气,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
你的父亲或母亲曾经对你说过或暗示过你没有成功的天分吗?让你最好别把目标定得太高?或是你也许就是不如哥哥姐姐那么聪明、有天赋?如果你对上面这些描述感到似曾相识,那么长大的过程中你可能被灌输了某些不良信念,像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够聪明/我天生比别人差/我反应很慢/我永远低人一等……”
2.不断地挑自己毛病,或是下意识地贬低自己的发心,并以此给自己贴上“坏人”的标签。
你总是把自己批评得一无是处吗?你常常只看得到自己的短处缺点吗?时常质疑你做某件事的发心或动机?固执地认为没有人会真心喜欢你?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经常批评呵斥你?并时时怀疑你的人品、心性?那么你可能已经内化了一整套的消极自我态度:“我不讨人喜欢/没有人需要我/我就不该被生下来/我是一个糟糕的人……”
3.觉得自己不配获得快乐——从而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真正想要的或是需要的。
提出需求对你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吗?你是否从不允许自己享受生活?甚至也许还拒不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你觉得自己不配获得那样的馈赠或帮助——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影响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过滤掉一切可能使你快乐的因素。
不仅如此,抚育者对你的态度还可能传达出一种讯息,让你觉得你不懂得知恩图报——他们能“忍受”你、把你养大已经是你最大的福气。若果真如此,你可能还被植入了以下不良信念:“我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重视/不值得被帮助/没资格获得幸福/不配成功/我就该被批评/被惩罚/被遗弃/被打击。”
4.将自己看作是个局外人或是主流社会的弃儿——从而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到集体或团体之中,总是和别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你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吗?你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同龄人的圈子中呢?你曾经因为某种形式的“特立独行”而被批评或被嘲笑吗?或是因为自己某个“与众不同”的外形特征而受到排挤?迄今为止,你是否曾经有过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刚刚移民地球的外星人?
想想看,小时候你的父母(或是外部的生长环境)是否曾经误导你,让你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或者你身边的其他人有没有向你灌输一些“你不属于这里”之类的信念:“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不是个正常人/我很可笑/从来都只有我自己/我什么都不懂/没有人愿意要我。”
5.认为你自己,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不可靠的——从而无法对自己和/或身边的人产生信任感。
从小你的父母就不信任你吗,无论这种不信任是否是基于事实?你是否曾经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做些有违良心的事情?你的父母是否曾经教导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因为他们曾经被人骗过,或是他们自己本身就善于欺骗?
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你的父母是否可能向你传递了一种概念,让你觉得自己从本性上来说是不值得信任的吗?检查一下你是否持有以下任意一种信念:“我毫无信誉/我不值得信赖/我不相信自己/我的判断和直觉都不准/没有人是可信的/说真话是没有好下场的。”
6. 不重视自己的需求,常常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总是在“贱卖”自己的时间和付出试图讨好他人。
你的抚育者是否例行对你的要求嗤之以鼻,并向你传达出“你不值得被人重视”的信息?还对你说凡事让着弟弟妹妹是你应该做的,你不能太自私?而你是否也可能相信他们的话,认为自己提出的原本合情合理的要求其实是在贪得无厌、无理取闹?
问问自己,你是否已经习惯于最小化自己的需要,以期不被他人厌弃?如果你确实有类似的“自虐”倾向,那么你的原生家庭——无论有意无意——可能促使你内化了一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我不值得/ 我不配/我无足轻重/我可有可无/我不能让别人失望/我不该为自己辩护/我没有说‘不’的权利。”
7. 将情绪看作是自己的弱点,从而不允许自己流露出任何的脆弱,即使那只是健康的情绪表达。
当你生气想哭或是恐惧害怕的时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会因为你流露的情绪而批评或是嘲笑你吗?总的来说,当你忍不住表露情绪的时候,他们是否无视你的感受,让你感到甚至更加孤立无助?当你处于情绪中时,他们曾经奚落过你,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娘娘腔吗?或是告诉你,有情绪的你是不可原谅的,你不是他们期待中的女儿/儿子?
由于受到父亲或母亲的不看好、忽视,或是斥责,作为结果,你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吸收了以下观点:“我必须自己消化这些情绪/我不能让任何人发现我的真实感受/我的感受是可耻的/丢人的/愚蠢的/脆弱的/不应该被重视的”/“产生与表露情绪是危险的、不安全的。”
看完上面的清单,无论你是否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都应该明白你从抚育者那里接收到的消极信息并不能定义你真正的样子——过去的你不是那样的人,现在的你也不是——你准备好开始改变那些标签了吗?你能够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而不是当年那个一心想讨好父母的孩子的角度来判断他们向你传达的信息到底有几分可信或值得认同吗?
要想修复被程序主导的自我概念,关键是要培养一种质疑的能力,尝试去推翻甚至是颠覆那些被灌输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信念。毫无疑问,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拥有无上的权利和掌控力,一个皱眉、一声呵斥都可能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现在你不再是那个孱弱无助的小孩子了,用大人的眼光往回看,你能发现有时候他们向我们倾倒的观点,实际上只是他们自己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反映吗?你是否已经发现那些观念只是他们没来得及处理的愤怒、焦虑,又或者自我怀疑的投射?
为了能从父母对你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你需要做的是检查你的自我信念并重新构筑你的自我概念。其次,如果你的人生迄今为止都没有到达过“高光时刻”,这可能是因为你在潜意识中尽职尽责地维护着你的原生家庭对你的消极评定,并重复不断地采取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来证实这种“家人对自己的不看好”是正确的。
而现在,是时候温和地拒绝这些评价和标签了,从对过去的检视中一步步消除来自父母或外部环境的伤害,剔除自我概念中的不良程序,发掘真实的自我。如果你一时还难以判断究竟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否就是你负面信念的根源,不妨也看看“别人家的”妈妈们是如何养育自己的小孩的,了解下究竟什么样的爱才是“无条件的爱”。
补充阅读:
1.王君(2018).亲爱的孩子 见字如面 .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Seltzer, L, F.(2011, APR 19). 9 Ways Your Old Programming May Be Holding You Hostage. Psycho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