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每年端午,都还会毫无例外地,想起一首词——宋·杨无咎的《齐天乐·端午》。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尤其这一句,特别喜欢: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沈(通沉)湘江的人(指屈原)的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大家就不必每每此年此时此刻,借酒感伤了。
但我却喜欢将错就错,读成“一个叫沈湘的人,离开已经很远了,你们就不要对着酒,空自感叹了。”
我甚至觉得这句诗以后作墓志铭也是很好的。
端午节,要吃粽子,那是和历史人物屈原有关。这是一个具有官方色彩的爱国政治解说。每年的官方新闻报道也都这么说。
但是在江南地区的端午,民间百姓,粽子一样的吃,但人物只知道许仙白娘子。
江南的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小黄鱼、咸鸭蛋、枇杷、雄黄酒(加了雄黄的绍兴黄酒,现在则没有这个讲究,就是单纯的黄酒。雄黄有驱蛇虫的功效。)
端午,正是江南黄梅时节,天气潮湿闷热,万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也是蛇虫百脚出没,蚊子苍蝇肆虐的时候。
大人们吃雄黄酒,婴幼儿要穿老虎图案的黄色衣衫,都是为了僻邪驱恶。
江南这样的端午节,与其说是对气候节气变化的一种适应,不如说是民间百姓对于爱情婚姻家庭价值观的一种灌输与传承。
记忆里,对这个节日参与度更高的是妇女。奶奶伯母、嫂嫂婶婶这一辈,七嘴八舌地讲述着许仙白娘子故事,摆弄着节气性的食物。嘻嘻哈哈中,完成了传说故事的延续,对下一代的文化传承。
好像这天所有的活动,倒不是过节驱邪。每一个人言语中无不都是对许仙白娘子的喜爱,对法海和尚代表的“正道”的厌恶。
这是民间百姓价值观的朴素与可爱之处。
她们只是惋惜许仙的老实,一次次听信法海的欺骗与引诱;但也仅仅于此,并没有过多进一步的责怪。
她们只是怪怨法海的多管闲事,但也只能仅仅是怪怨。这也是中国民间百姓的顺从与善良。
她们也惋惜白娘子的遭遇,却不替她有后悔与不值得。觉得这样的相遇相爱,结合生孩子,都是美好的,应该的。
中国传统美好爱情观,是必须与结婚生娃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中国传统没有恋爱只有婚姻,恋爱都是在婚姻里面,恋爱与婚姻是同步的。
那许许多多诗词里描写的闺房乐趣,丈夫为妻子描眉、插花,其实都恋爱趣事。
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也是中国百姓对于男性女性的的社会标准与普世价值观。
老实不是你的罪,我受委屈不后悔。喜欢的就是你这种老实,甘愿付出就是我的爱。
这是中国普通百姓的可爱与可恨。
1992版,赵雅芝演白娘子的电视剧大家都熟悉。剧中许仙白娘子互相称呼“官人”、“娘子”。
不熟悉的北方地区观众,可能觉得有点搞笑幽默。但在南方,或者说我这里,却是觉得很亲切的熟悉。
“官人”,“娘子”,在我家乡下,上个世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几乎是对夫妻双方唯一的称呼。新世纪之后,才慢慢淡出,换成了“老公、老婆”,那也是年轻一辈人口中。老一辈人依然没有改口。
即便现在,偶尔我回乡下,也有老一辈的奶奶伯母辈遇见我,说:某某,捺好讨个娘子了…”
“官人”、“娘子”的称呼,曾经一个外地朋友说,听起来好暧昧好色情啊。
我知道,那人肯定是《金瓶梅》看多了,因为有个西门大官人。
其实,古代,“娘子”是对所有年轻女子的统称,还不一定是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我倒是很喜欢“官人”、“娘子”这种称呼。当然这与我小时候的记忆有关。
即便有人说带色的成分,我倒觉得那也是男女夫妻的恩爱与闺房的旖旎。
在我的幻想里,那应该是如此这般:
官人抓住娘子的两只柔荑,将娘子轻轻拉到怀里;娘子偎依在官人胸前,一张脸埋在官人脖颈里;官人的唇凑在娘子耳边,呼吸潮湿急促,娘子的脸颊贴着官人下巴,耳鬓厮磨。
娘子:官人,我还要……
官人:娘子,我好喜欢……
2023/06/22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