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No.0329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8537/bf26d4130a4f3045.png)
今日能量句:「共情时代已来,只是分布不均。」#Leo能量日签 No.0329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过几节吉他课,没学会弹什么曲子,但是获得了可能比这更宝贵的体验——在调音的时候,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同频共振」。
当吉他的弦音准调到位时,弹一个音,旁边同个音的弦也会跟着剧烈振荡,两个相同的音会在空气中交融。每次说到“同频”、“共振”的时候,我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同样的画面。
在很多场景下,借由这个画面,我好像更容易区分出,究竟是“频率接近”,还是真正的“同频共振”。
比如情绪共振,当一个人跟你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时,你可能会发现有的时候对方只是产生了「同理」,知道你有什么需求、情绪和感受,这时最多只能算“频率接近”;而有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对方在当下就是跟你有着同样情绪感受的,达到了“同频共振”,或者叫「共情」的状态。
如果说被「同理」的感受是“我被理解了”,那被「共情」的感受就是“我不孤单了”。
最近在蔡钰的产品课里,也看到了她用商业的角度看待「同理」和「共情」,很有启发。
过去几年,有一些产品是属于“同理心”阵营的,他们做产品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而是洞察到了用户需求;比如张一鸣做抖音不是自己需要娱乐,黄锦峰做完美日记不是自己需要化妆。
而另一些产品是属于“共情力”阵营的,产品是因为创始人自己的需求生长出来的,比如吴骏做三顿半,就是因为自己想要喝到有手冲品质但又要跟速溶差不多便利的咖啡;小红书的最初版本,也是创始人瞿芳和她的朋友们发起的共创海淘攻略。
虽然两个阵营都有很多成功案例,但相信你也能感受到,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大家需要通过各种产品获得的情绪价值,越来越精细化了。
就像蔡钰说的:“在供给过剩的时代,缺乏共情能力的产品品牌容易陷入的被动局面。”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内容,拥有更细腻的情绪价值,跟用户产生更深度的情绪共振。
对于职场人来说,那些不能发挥共情力,甚至连同理心都不怎么能发挥的岗位,可能需要在新时代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毕竟这些岗位里有些工作的一部分,可能已经受到AI影响。
借用威廉·吉布森的那句名言,结合今天的话题做个修改:
共情时代已来,只是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