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①~深度学习成长励志

如何由“知道”变成“做到”?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25人  观博家旺仔

        最近读了“清脑”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周岭老师从大脑的底层学习机制开始,一步一步拆解出怎么将“知道”变成“做到”,对自己的“知行合一”启发颇大。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v5Z2942trOo3AOFm167Xqw

第一部分:原文要点的总结(摘抄)

一、大脑学习机制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

神经元的链接 髓鞘质包裹

      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二、刻意练习

        道理(技能和认知)再美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永远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清脑”

      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之后,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形成反馈闭环。

      但当我们面对认知学习的时候,却会天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获得了这项技能。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仅仅停留或满足于拥有或知道。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一样看待,当知道或想通了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的太早,想想后面还有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三、一开始做不好是常态!

      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肯定是正常的,这是常态,是常态啊!

      应该学会用更成熟的心态去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在即使做不好的时候也要继续去练习 ,给神经元留够关联的时间。

      因为,只要持续去练习,肯定会越做越好!

图片来自“清脑”

      《思维导图》的作者东尼·赞博(Tony Buzan)和巴利·赞博(Barry Buzan)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
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得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
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四、真正能做到的“改变”其实非常少!

      道理不可能很快做到,道理也不会轻松做到。所以另一个必然的事实就是: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

      因为大脑的遗忘机制,在帮助我们忘记那些不想记忆的内容时,也会遗忘掉有用的“知道”。除非在一段时间内,你不断地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反映了人记忆的这个衰减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神经元的强连接需要时间和反复的练习,才能稳定下来。一旦放弃一段时间的练习,它就会逐渐减弱,直至彻底断开关联。

显微镜下的神经元

      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愿意行动的第三个原因:想做的欲望太多!所以我们最好打破这个执念,但凡同时想要做到很多,必然无从下手,最终削弱的肯定是行动力。

五、“改变”是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

        每读一本书,我都力求把最触动自己的观点重新写出来,同时逼迫自己提炼出至少一个行动点。

        真正的成长真的不在于自己懂得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但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有所改变,我便认为这是一次无效的学习。

      因为在需要的时候,那让我频频点头的道理提取不出来,尽管它很美丽,但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道理我会大胆地舍弃。

      事实证明,当我想要的越少时,我得到的反而更多了,因为做到才是根本嘛——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清脑

        从权重上来看,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学习在表层,改变在底层,越是在表层,要打理的东西就越多。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第二部分:我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1.时间那么少,能真正改变的(做到的道理)就更少。

      对于自己来说,从今天算起到自己65岁还剩下266个月、7974天。

人生App

        对于从没认真计算过人生剩余时间的我,上图有着惊醒梦中人的感慨!

        而每个改变,都是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真正实现。这么短的余生真正能做到的又很少,必须精挑细选你应优先做到的改变。

        好在对于自己,只要在余生能确确实实的做到关键少数的那几个改变(二八原则),就能对成长带来巨大回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少就是多”!

        但多数时候,人由于希望改变的目标过多,最后成了“猴子掰包谷”,什么“改变”都做不到。

①每月只设定一个改变目标。(极简主义)

        目标过多是不能“改变”的头号大敌。

        大多数无法改变的原因,是人心中想要同时改变的目标过多,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最后连自己要改变的目标都会忘记了,更别提去持续做到。

        但其实对于人生的改变,只有很少是底层的、作用巨大的、影响时间长的。你就是要优选出当前对你价值最大的“改变目标”。(少就是多)

        用一个月30天左右的时间来强化这一个改变,集中注意力形成可自动执行的神经元联系后,才能转移到下一个改变目标。

②每月初写出对改变“目标”的“知道”。

        将知道的“道理”细化成可以落地执行的数字目标,即找出最小可执行条件和清晰的“改变”目标。然后在当月每天阅读一遍这些“知道”(每次阅读也是一次强化神经元联系的过程),再持续的去练习或运用这些“知道”来反复强化神经单元的链接。

③每天最少三次各种场景执行“做到”的刻意练习。(练习、练习、再练习)

        如果在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往往很多天都不会出现你当前正在刻意练习“改变”所需的场景。你需要刻意的寻找或创造相关场景,然后去做不低于三次/天的练习。

      李叫兽的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就详细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刻意寻找和创造“改变”练习所需的场景。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象大脑里某几个脑神经细胞刚刚链接上,还是非常微弱的样子。一旦减少了刻意练习的数量,可能就会断开链接。

        而每天持续的反复练习,就是在强化这些微弱的链接,直到被髓鞘质包裹固化下来。

2.世界没有完美,只有通过行动去趋近完美!

          完美主义情节,是自己练习改变的第二号“大敌”。

        总是在行动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完美”,以为只要不去做就不会错或者不完美,自然选择了逃避去练习。结果是永远无法趋近“完美”!

        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规律:复利效应,其实在这里起到极大的作用,只要你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复利计算下来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做不好时不妨想象大脑里脆弱的神经元联系,你必须通过不停地练习去强化它,直到被髓鞘质包裹固化形成稳定的链接回路。你才可以放心的去练习下一个改变,而不担心它会再次断开了。

学会告诉自己:先做个最差的样子来看看,然后不断在练习中改进。

3.困难才是进步的台阶。

        遇到困难便停下,是自己练习改变的第三号“大敌” 。

        由于“避难趋易”是人类大脑的天性,所以“改变”中遇到困难,我们自然会选择更简单的路径,对此不必自责,这只是人性的自然反应。

        但当我认识到困难对于进步和成长的作用时,我便爱上了困难。因为只有“困难”可以像台阶一样,一步步送我到最高的地方,并加速我的成长。

      因为“困难”往往是你的学习区、拉伸区、不舒适区等的另一种说法,只有让自己经常待在不舒适区,才能逼迫自己不停地改变和成长。

      就像每次锻炼肌肉时,出现力竭(最困难的时候)后的坚持,是最能激发肌肉增长的时候。

4.记录,让“改变”有迹可循!让“成长”肉眼可见!

①精选出你认为价值最大的“改变”目标,做好优先级排序和练习时间计划。

②每月初,对准备做到的“改变”写出你的“知道”。

③尽可能记录每日练习“改变”的1~3个场景,如果自然状态下无践行场景,可刻意寻找或创造。

④随时根据练习“改变”的实际,修改月初写出的“知道”,让这些知道更加贴近事实。

⑤当你准备开始下一个“改变”时,也应该对结束练习的“改变”做好总结,并做定期回顾计划。

总结:

1.练习→神经元关联→“改变”(生理学底层)

2.集中注意力只练习一个“改变”(极简主义)

3.不完美才美

4.困难就是台阶

5.“改变”是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

6.记录让“改变”有迹可循

        最后在此隆重推荐“清脑”公众号,我相信渴望成长的你一定会爱上它。

如何由“知道”变成“做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