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1,系统2—《思考,快与慢》第一部分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X逆生长
系统1,系统2—《思考,快与慢》第一部分

大家对这本书如果都有所耳闻的话,多半是对系统1和系统2慕名而来。书中讲述了无数的观察和事例,但要从无数砂砾中提炼出作者的精髓是很难的。笔者一直信奉的是大道至简,所以对这本久负盛名的书颇感为难。以下仅仅为读书笔记和一些片面的理解。

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

卡尼曼在书中序言写到,本书是展示了关于判断和决策的研究及他的理解。卡尼曼发现人们在思维活动时,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他把他们形象的描述为系统1和系统2.

定义

系统1: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无法关闭。

系统2:它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活动上来,它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想关联。

如果用通俗点儿的说法来理解,笔者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和理性,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来看看系统1和系统2的一些特点:

  *大部分时间都是系统1冲锋在前,系统1遇到麻烦时候,系统2才会出面解决。

  *他们之间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呈现常态下的思维模式;

  *系统1是个发散系统(像散弹枪),但如果要它精准集中目标是很困难的。

  *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

  *系统2是损耗系统,家里电表一样能力有限,超载后会“跳闸”  ,当任务难度时,系统2会放弃。

  *系统1 的联想能力很强,能将完全不相干的实物联系起来:虽然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但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

  *在态度方面,系统2更像是系统1各种情感的赞许者而非批评者。

系统1就像是自动模式,或者操作系统,只要大脑在思考,它就无时无刻不在运行着。它是通过每个人的不同成长环境或者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而筑成,在生命的每一刻它都在存储和收集,以便随时提取使用。它的优势在于它的丰富和广博,但它却无法聚焦精准的目标,常常失准,又或者不够智能,在遇到问题时就得系统2出马。就好像开车时候的导航仪,它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偶尔也能把你导坑里。

如果联想到公司或组织,各类零零总总的流程让这个公司日常运转,但遇到问题的时候光靠流程却又不行。所以系统1和系统2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系统1,系统2在短时间就被累死了;没有系统2,系统1只能做一些日常简单工作。

作为个人,当你对一个任务越来越成熟,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所以我们发现一些牛人可以在付出更少努力的情况下在解决同样问题。这就好比将系统2的部分工作转化进入系统1的模式,那么在某些问题上,你就轻松的多。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思维,不管是不是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这就需要调用系统2,需要消耗能量,这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很累。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到过一种状态“心流”,在这种状态下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做一项工作,人们这样描述它”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这种境界,感觉特别像大家常说的"忘我"境界,做起事情来是事半功倍。

系统1的联想能力很强,甚至会让系统2产生错觉。难以想象人们有多不理性, 甚至连股票代码上口,也会表现的回报率比较高。如果要消除错觉,就得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保持警惕。

有些人更偏情感类型,作答很快,但错误很多。有些人比较“勤快”,对自己的直觉持怀疑态度,更为理性。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光环效应,通过联想机制, 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很重要,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书中收集过一个案例,测试学生的幸福感:

如果问题顺序为: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测试结果发现这个两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关联度。

而如果问题顺序调整为: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测试结果就完全不一样,约会次数和幸福感的相关度就变得非常高了。

总的来说,书中第一部分主要向人们介绍了这两个不一样却又相互依赖的系统。

系统1自主且快速,需要大脑付出的努力比较少。系统2则需要调用注意力,处理的速度比系统1慢,但是更准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