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温情陌陌的“错”
一、美好的错觉
前天下午从单位下班回家,走进小区的时候,对面一个穿着蓝色户外上衣的高个子男人步履缓慢地从我身边经过。
我有一种似乎哪里见过他的感觉,就回头看了看。巧的是,他也正回头看我。然后,我们继续向相反方向各走各的。
快走进家门口了,我突然想起他是谁了:那个常年坐轮椅、脸晒得黢黑、说不出囫囵话、只会啊啊呀叫的男人,我们小区邻居。
他怎么站起来了?怎么还走得溜直?怪不得今年没见他坐轮椅出来,原来他已经康复了?简直太震惊,奇迹呀!
今天,与同事约好去爬山,回来时在单元楼的拐角,一位大妈推着轮椅往前走,坐在轮椅上的是那位熟悉的轮椅先生。
原来那天我看到的那人只是像他而已,是我产生了错觉!
希望患病的人重新站起,那应该是我内心深处的希冀,真相却兀自摆在若隐若现的时空中,伤感和唏嘘后,得无奈地承认那个事实。
二、小区里不能没有乞丐
我们所处的社区是开放式的,早在政府出台开放小区、推倒围墙政策之前就是如此。
因为是个老旧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夏天纳凉的老人们很多,闲不住的人对小区的几个垃圾回收处产生了兴趣,经常看到有几个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居民翻腾垃圾箱。有时就觉得相邻的“高尚”社区不会出现类似情景的。
某日,看书,一个标题进入眼帘:《小区里不能没有乞丐》,具体说的是在英国林肯郡的恰耶社区,有几名流浪汉,他们都持有行乞证,并在该社区生活了将近13年。但在1998年11月6日,林肯郡政府却通过了一项法案,对行乞10年以上的乞丐停发行乞证,理由是他们已经非常富裕,不再具有行乞的资格了。
无奈之余,这几名流浪汉只好离开林肯郡前往伦敦。
恰耶社区的萨姆神父听说这件事情后,立即表示坚决反对,他致信政府,要求重新召回那几位乞丐。
他说,社区里不能没有乞丐,政府这样做完全是对善良的亵渎,是对人性的漠然和不尊重。
开始,人们都认为萨姆神父是同情弱者,因为在上帝心中,人无贵贱之分,富人和乞丐都是上帝的子民。
可是当萨姆神父就此事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他的一席话让人们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萨姆神父说:“我曾在恰耶等6个社区担任神父将近40年,这些社区的人口和富裕程度不相上下,可其中一个社区找我解决心灵问题的人却非常少,来教堂忏悔的人也没有其他社区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我感到困惑,难道是这个社区的人不够虔诚?
后来我发现,原来这个社区有一家孤儿收养中心,那儿有8名孤儿,正是这8名孤儿给社区带来了福音。因为这些孤儿唤起了居民的善行,使他们有了行善的地方。
而常行善者,心灵自然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再说即使是有心灵问题的人,通过行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
同样的道理,恰耶社区的那几名流浪汉,也是该社区的福音。如今把他们赶走了,社区的人想通过布施获得心灵安慰和满足的机会也就随之消失了,作为一名神父,我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法案呢?”
我喜欢温情陌陌的“错”三、有些错误,不纠正,也许更美
67岁的玛格丽塔•温贝里是瑞典一名退休的临床医学家,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松德比贝里。一天早上,温贝里收到邮局送来的一张请柬,邀请她参加政府举办的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
温贝里有些疑惑,自己只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跟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会被邀请呢?温贝里将请柬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确认上面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后,放下心来:“看上去没什么不对的,我想我应该去。”
于是,温贝里满心欢喜地挑选了一套只有出席重大活动时才穿的套装,高高兴兴地赴宴去了。赶到现场,温贝里不由得吃了一惊:参加晚宴的竟然都是政府高级官员。其中就有环境大臣莱娜•埃克,他们曾经在其他活动中见过面。
看到温贝里后,埃克先是一愣,然后马上向她报以最真挚的笑容:“欢迎你,温贝里太太。”接着热情地将温贝里带到相应的座位上。温贝里和政府要员们一起进餐,并聆听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宴会结束后,按惯例要拍照留念,埃克邀请温贝里坐在第一排。就这样,温贝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
几天后,温贝里浏览报纸时,看到了自己参加晚宴的合影和一则新闻报道:政府宴请送错请柬,平民赴约受到款待。原来,环境大臣埃克本来邀请的是前任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把请柬错送到和农业大臣同名同姓的平民温贝里手中。
对此,埃克表示:“不管她是谁,只要来参加宴会,就应该受到尊重和礼遇。”
看到这里,温贝里不由得心头一热,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埃克明知她是一个“冒牌货”,非但没有当场揭穿,反而给予了她大臣一样规格的礼遇,这样不动声色的尊重足以令她欣慰一生。
尊重的最高境界不是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中,恰恰相反,越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越是不经意的自然流露,越见尊重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