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尺度
盲人的听觉更灵敏吗?有些人说怎么可能,一个人自从出生以来的听觉灵敏度就大致确定了,既然失去视觉不可能影响到听觉神经,那当然也不会让听觉更灵敏。但盲人确实会给人留下对声音更敏感的印象, 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里越来越依赖听觉。换句话说,他们锻炼了听觉感官。
感官的锻炼,是指使用的时间长了,大脑对某个特定动作更熟悉了,实际上具体的器官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换言之,每个人都有潜力提升自己某一感官的敏感度,而且提升一定存在着极限。在当今大行其道鼓励差异化的社会环境下,感官尺度存在差异的现象更多见了——最重要的是,随着服务和定制产品的思维扩散,它们也越发受到重视。
...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我们会感到乏味,太复杂我们会感到困惑...如果我们在一个领域里越内行,就越喜欢复杂程度更高的东西。
–Donald Norman, Living with Complexity
关于 Power User 和 Beginner User,以及他们对同一复杂程度的不同态度,其中体现的就是感官尺度的差异和变化。正如掌控比其他人更复杂的信息会带来某种便利和快感一样,感官更灵敏也会让自己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
Limitless: This is your brain on drugs.电影和美剧 Limitless(中译:永无止境,或 药物效应)里面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利用药物加强神经系统的人对世界极度敏感,感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极限,最后当上议员或者 FBI 外聘专家。其中对感官尺度增大带来的快感的描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天都仿佛是状态最好的一天,思维无比敏捷,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
愚昧的人和天才不能互相理解。但是毋庸置疑,长时间在某一领域的工作和专注会将任何人变成「专家」——至少和普通人相比。我们所说的「普通人」到底具备什么特征?常拿来作为标准的「普通人」根本不存在,只是人们将同样公平的时间花在了不同的地方,经过不同的锻炼,有着不同的经历,成为了不同的普通人。经验造就了感官尺度差异。
还是举听觉的例子,舍得在音频设备上砸钱的烧友在「普通人」眼里是玄学,不可理解。其实谁也没有做错什么,身体是最诚实的。作为花钱买耳机的人,既然是取悦自己的耳朵,不妨就问问自己的感官好了。如果是音响厂商,相信经验丰富的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会被人产生「几万元的设备怎么可能有人买啊」的误解。他们对感官尺度的理解直接转化为了商业利益。
在 《从「苹方」和 San Francisco 看精密像素上的新字体成员》中,我曾经谈过中文圈内字体的同质化问题。
「这不就是普通的黑体吗?」
没错,这仍然是中文字体的大部分受众的感觉。平面设计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到了用户端变得难以分辨,是一直以来我对字体排印的疑惑。
确实,任何细微的细节变化都有着被察觉到的可能——只要有那么一个感官一样敏锐或者更敏锐的人,而这一变化被他或她注意到了。优美的形态能引起大量观赏者的审美共鸣,欠缺考虑的配色放在衣着上给人或廉价或笨拙的印象。音乐家、设计师、导演与普通人的区别(应该)更多体现在创造能力上——两者的感官尺度尽量保持一致。否则,世界上就会充斥着难以被理解、难以产生共鸣的信息,它们或许有价值,但无法通畅地传播。产品、作品传递的信息中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大部分情况下,细节只能被部分人察觉,而我们想引起注意、产生影响的群体仍然不为所动。尽管细节的力量仍然存在,但信息传达不明确绝对算不上「干得漂亮」(更别说是以传达文字信息为目的的正文字体上了)。
也许这篇文章是对之前自己提出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