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
2020-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开的时间
新鲜出炉: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
就像去年的鲍勃•迪伦,有很多人对刚刚新鲜出炉的诺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绝不像谣传过多年的春上村树等作家那样知名。
搜读了能搜到的诗歌,一路读下来,真的感觉其语言之朴素,朴实。比如她在《乳酪》中这样写:
世界
曾经是完整的,因为
它已破碎。当它破碎了,
我们才知道它原来的样子。
它从未治愈自己。
这一段文字饱含哲理,对世界的认知既通透又有一些无力。读过一些诗歌,几乎每一位诗人无一例外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差距,诗人们对此更加敏感,当然他们也很能捕捉生活中平凡朴素生活中的生动与乐趣。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具有节奏美,会像音乐起承转合、突然停顿,又瞬间流泄一地,铺展开来。比如在《劳累》里,她写到:
中午:他累了,他渴了。
但如果他此刻放弃,他将一无所有。
汗水布满他的背和双臂
像他的命从他里面涌出
无可替代。
他干得像头牲口,后来
像一架机器,没有感觉。
但那结合将永不破裂
虽然如今大地回击,在夏日炎热里疯狂——
他蹲下,让灰尘从手指间漏下。
太阳落下,黑暗到来。
这段文字太有力量了。比如劳累的汗水“布满他的背和双臂,像他的命从他生命里涌出,无可替代”,勃发的生命,喷薄的生命,都从疲累的生命里涌了出来。再怎么疲累,又如何?太阳总会落下来,一切都会归于寂静。
鲍勃•迪伦获奖的时候,我也把他的作品拿过来细瞧,诗人的生命总是诗性的,灵魂总是跳跃的,露易丝•格丽克也一样。
因为文学思维的不同,我们在读外国作家的作品时,往往觉得晦涩难懂,托翻译家的福,读感还不错。
“因为她那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诺奖评委给的评语也出乎意料的朴素。
朴素,乃生活的本质。就像真正隽永的文字,绝不是端起架子写的故弄玄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