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诸子百家史话

第三章第二节 非攻墨门,兼爱平生(正文)

2022-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yl田舍郎

墨家的核心观点:非攻、兼爱。

儒家的核心观点:礼仪,仁爱。

这是儒墨两派学者对于社会问题的的不同认识造成的。

墨子出生在春秋末期,主要的活动时期在战国初期,春秋时期的孔子认为当时的问题是礼坏乐崩,没大没小,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问题是弱肉强食,分配不公。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已经撕下了春秋时期的礼法的伪装,彻底脱掉了遮羞布,赤裸裸的吞并其他国家。

在墨家学者看来,此时的社会存在问题,有三个方面的不公正。

第一:分配不均。劳动者吃不饱穿不暖,不劳动者锦衣玉食。

第二:弱肉强食。在个人层面来讲,大的欺负小的,强的欺负弱的,富的欺负穷的,贵的欺负贱的,聪明的欺负痴呆的。在诸侯国层面来讲,大国欺负小国,大国兼并小国,吞并小国,抢钱抢人抢土地,还写在史书上,刻在礼器上,宣告上天。

第三:标准不公。一个人去抢邻居和一个国家去侵略别的国家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同样的事情,统治者干了就是英雄伟业,老百姓干了就是为非作歹。标准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而这样的不公平导致的结果就是:

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强势的威胁弱势的,人多的压迫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困的,高贵的傲视卑贱的,聪明的欺骗迟钝的。

一言以蔽之: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诈欺愚,贵傲贱。(墨子.天志中)

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兼爱!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兼,即一视同仁;交,即有来有往。

前者讲平等,后者讲互利。

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义。

因此,墨子认为,公平正义只有靠兼爱来实现,也只有兼爱才能实现。

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宽容、平等、互相理解,强大的不欺侮弱小的,聪明的不欺侮愚笨的,富裕的不欺辱贫困的。在春秋战国这个战乱纷纷的年代,贫苦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对于他们来讲,生的希望是渺茫的,死亡的威胁是经常的,弱小的老百姓则是贵族的口中之物,弱小的诸侯国家是强大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都是一样的朝不保夕。

墨子倡导“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阻止“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暴虐行径,使弱小的诸侯国摆脱灭亡的命运,使受欺压凌辱的人民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这和孔子等级森严的以血亲为宗法本为核心的“仁爱”学说相比,无疑更加具备吸引力。

仁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仁爱,有差别,就有等级,不平等,就难公平。没有公平,又哪有正义?其结果,只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兼爱,兼爱无差别。

因此,墨子坚定不移地高高举起兼爱的旗帜。

为了使“兼爱”说在现实中成为可能,墨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表法”,首先从理论上使其合乎情理。“何谓三表法?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其一:墨子从个人利害关系来论证兼爱的可行性。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是啊,你爱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帮助你。这样利人利己、两全其美的事,怎么会做不到?反过来,如果你不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不爱你;你不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也不帮助你。这道理,难道还不简单吗?

这样的理论,雄辩有力,滴水不漏。

其二:墨子提出“天志”、“明鬼”说,借助天、鬼神的外在力量威迫人们按照兼爱说的指导去行为举动。他说天帝、鬼神对人们的行为有惩罚的权力,对于那些遵行兼爱说而去如是去做的人,会给予奖赏,对于不遵从兼爱说可交相别的人则给予惩罚,以此宗教的制裁促使人们接受兼爱说。

其三:墨子提出尚同、尚贤观点,主张若要结束百人百义的混乱状态,必须选取贤与能,立为天子,使其成为天帝鬼神在人间的化身,履行着监督和赏罢罚的权力和义务。用俗世的政治力量来保障兼爱说的实行。

这样,从个人到国家,从天国到尘世,墨子都详尽阐述并回答了“兼爱”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

墨子说,诸侯相爱,就不战争;大夫相爱,就不掠夺;人与人相爱,就不残害。君臣相爱,就君惠臣忠;父子相爱,就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就融洽协调。如果“天下之人皆相爱”呢?那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兼爱的思想解决了墨子所说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不公平的问题,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问题。

为了解决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相处所带来的第二、第三个不公平问题,墨子提出非攻思想。

在墨子看来,为政者,应为民求“利”,而最不利者莫过于国与国相攻,人与人互争。

国之相攻,既不利于人民,又不利于为政者,故应非攻。

墨子在谈“非攻”之时,始终没有离开“利”。儒家反对战争,根本上以“义”为依据,只反对不“义”之战,而墨子却以“利”为依据来谈“非攻”,墨子希望各国“非攻”,皆因其不利,这是儒墨之间的不同之处。

而为了保障“兼爱”“非攻”思想的存在,墨子提出了两重保证,其一为宗教思想上的保证,其二为政治上的保证。

在宗教上,墨子大力宣传鬼神的存在。这些鬼神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他们的功能便是赏善罚恶。墨子说:“自当初三代的圣王死后,天下丧失了义,诸侯用暴力相互征伐。因此就存在着做人时,君臣上下不相互做到仁惠、忠诚,父子弟兄不相互做到慈爱、孝敬与悌长、贞良,……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那都是因为大家对鬼神有无的分辨存在疑惑,对鬼神能够赏贤罚暴不明白。现在假若天下的人们一起相信鬼神能够赏贤罚暴,那么天下岂能混乱呢?”

儒家讲究各种丧礼与祭礼并不能说明儒家相信鬼神的存在,不过是使”民德归厚”。

但墨子却直言鬼神之存在。

墨子作为一个救世者,他明白,若无“鬼神”相助,恐无几人能够“兼爱”,所以相比于儒家,他更愿意相信“鬼神”之存在。

在政治上,墨子明确地认为“天志”是存在的。天拥有无上的勇力,能够赏善罚恶,且认为“义果自天出矣。”,“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即对于人而言,顺天即是善,逆天则是不善,对于政治而言,顺天之意则为善,逆天之意则为暴政。

墨子说:“天的心意,不希望大国攻打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的侵暴弱小的,狡诈的算计愚笨的,尊贵的傲视卑贱的,这是天所不希望的。……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心中确实希望遵循圣道、利于民众,考察仁义的根本,对于天意就不可不顺从。”

这套理论,墨子自己也底气十足。

墨子说“这天下的道理,靠谁来讲?又靠谁来定?又靠谁来断是非?这天下,终究需要一个天下人都认同的规矩,这便是同义。同一个天下,同一个道理,同一种是非,同一种贵贱,方能终结这乱世。”

“就当世而言,非攻、兼爱、尚贤、同义这样的道理,已经无可更改了。”

“舍弃我的学说和主张,而去另外学习别的学说,这就像是在秋天舍弃了满地的粟米不去收获而是去拾取别家地里剩下的谷穗。用别家的主张和学说,来攻讦否定我的学说,就像是鸡蛋去撞击石头一样。就算是砸碎了天下的鸡蛋,而石头依旧伫立,不会有丝毫的裂缝!”

“凡信我的,必可依之行大义。凡不信的,终会如击石之卵,蛋液满地,腥臭招蝇。”

这是何等的张扬与自信,事实上,墨子的学说,在当时也确实有很多人拥护赞成。

这并不奇怪。

因为墨子的学说,逻辑性极强,不能不让人折服;他又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不能不让人佩服。既有逻辑性,又有实践性,既让人折服,又让人佩服,于是墨子的观点便风行天下,成为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然而,墨子虽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来救世之弊,但墨子亦明白世人眼光狭隘,大多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无法看清长远的利益,绝无可能本性相爱,所以若无外力相助,又有谁愿去遵循他提出的规则呢?

从理论上讲,墨子的说法完全可以成立。问题是:政治学和伦理学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理论。仅仅理论上说得过去,讲得好听,是不行的,因为人们还会问:做得到吗?

关于这一点,田舍郎将在墨学不传章节中,重点介绍墨家学说在后世衰败的前因后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