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月竹鸣向上的阶梯无高考不青春

高考写作||文化遗产

2025-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高考写作||文化遗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⑴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⑵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⑶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写一篇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而且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⑴说明文,注重人文内涵,突出重点特征;⑵述评结合,陈述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谈保护与传承;⑶记叙文,讲述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化遗产是主题,提供的三个方向分别是介绍一项文化遗产、陈述历史现状及保护传承,或者讲述个人故事。哪个方向更容易展开,同时又能展示深度和人文内涵。比如选择第三个方向,通过个人故事来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会比较有感染力,也容易写得生动。比如可以选剪纸,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民间技艺,而且如果用户有相关经历的话,会更有真实感。

确定结构。开头可以引入剪纸,用奶奶的故事来引出主题。中间部分可以分几个段落,描述学习剪纸的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剪纸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吉祥图案的寓意,家族传承等。最后,结合现状谈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行动。要注意避免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所以需要加入情感和细节描写,比如奶奶的手、剪纸时的环境、失败和成功的经历等。这样能让文章更生动,突出人文内涵而不是单纯的介绍。

可能还需要引用一些诗句或者名言来增强文化底蕴,比如提到《木兰诗》中的贴花黄,或者汉代的金箔工艺,这样能展示剪纸的历史渊源。同时,结合现代的情况,比如剪纸面临失传,年轻人不感兴趣,可以对比过去和现在,强调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

另外,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和文采,使用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比如把剪纸比作蝴蝶,或者用“剪尖游走,纸屑纷飞”这样的句子,增加画面感。结尾部分要呼应开头,再次点题,强调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呼吁大家参与保护。

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选第三个方向,讲述个人故事,展示魅力;自拟标题,比如“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文体应该是记叙文,夹叙夹议;不少于800字,大概需要分六到七个段落,每段不宜过长,保持节奏。

需要调整的地方:确保故事的真实性,细节是否足够,有没有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比如,重点放在学习剪纸的过程和其中的感悟,而不是泛泛而谈剪纸的历史。同时,要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所以用“奶奶”而不是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也要模糊处理。

检查有没有套作或抄袭的嫌疑,确保内容原创,例子和引用恰当,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这样应该能符合高分作文的要求了。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奶奶的梳妆台上永远摆着那方枣木针线盒,盒盖上两只喜鹊在梅枝间顾盼生姿。八岁那年我踮着脚看奶奶剪纸,她布满皱纹的手捏着银剪在红纸上蜿蜒游走,碎屑簌簌落在靛蓝围裙上,像飘落的海棠花瓣。

我第一次握剪刀时总把纸剪得支离破碎。奶奶说剪纸要像云朵般柔软,手腕要像柳条般轻盈。她教我剪"蛇盘兔"的纹样,说这是黄土高原上流传千年的吉祥符。当剪刀终于能在纸上走出圆润的弧线,我忽然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纹样里,藏着农人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藏着母亲对游子的牵念。

去年除夕,奶奶让我剪全套的窗花。牡丹象征富贵,莲花寓意清白,石榴多子,葫芦纳福。剪到"鹿鹤同春"时,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红纸上,我仿佛看见汉代贵妇将金箔剪成花钿贴在鬓角,看见《木兰诗》里少女当窗理云鬓的明丽。这些在民间流传的吉祥符号,原是刻在华夏血脉里的密码。

而今镇上会剪纸的老人只剩三位。去年元宵节,奶奶带着我们在文化馆教孩子们剪纸。有个小女孩把"鱼戏莲叶"剪成了胖头鱼,逗得满堂大笑。但当她将歪歪扭扭的作品举过头顶时,我分明看见老窗花在新一代眼睛里重新绽放。那天我们剪了上百条锦鲤,贴在文化馆的玻璃幕墙上,游成一片红色的河流。

前些日子整理旧物,发现奶奶年轻时剪的《百子图》。那些憨态可掬的孩童或在放风筝,或在斗蟋蟀,每个不足指甲盖大的小人儿都眉眼生动。我突然想起《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汴京七夕,少女们将彩绸剪成婴孩模样浮于水面,谓之"化生"。原来这些朴拙的剪纸,正是千年民俗的活化石。

如今我书房的玻璃罐里积攒着各色纸屑,春剪桃夭,夏剪荷风,秋剪桂影,冬剪梅魂。每当剪刀咬住纸缘的刹那,总能听见黄土高坡的信天游混着江南丝竹,看见敦煌飞天与杨柳青年画交相辉映。这些薄如蝉翼的剪纸,承载的何止是手艺,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想象。

文化遗产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指尖的温度。当我们的手握住剪刀,便接过了先人传递千年的火种;当红纸在晨光中舒展,便是文明在呼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