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篇】精通五事,深谋七计,上下齐心,乘势而动
本篇内容一般被概括为“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可看作孙子兵法的总纲。
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所谓“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所谓“十二诡道”,即“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本篇名为“计篇”。由于三十六计更为人熟知,所以人们有时会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在本篇所指“计”非“三十六计”的计,此处的计,可以理解为计算,或文中所说的“庙算”,而非诡计。所谓“庙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斗前的战略分析”。三十六计,大致可以与本篇中的“诡道”对应。
孙子主张,战前需要通过“五事七计”进行评估,来决定战与不战。
首先,对于“道、天、地、将、法”,即“五事”,将帅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对比双方的作战要素优劣,即“七计”。哪方的君王更有道,将军更有本事,哪方占据天时地利,哪方法令执行更严明,哪方的兵马粮足,哪方训练更有素,以此来判断胜负。
“五事七计”一定,则胜负可判。注意啊,这里的胜,可不是指百分之百的胜利,只能算赢面更大,可以一战。孙子兵法讲究“未战先胜,不胜不战”,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可战,当选可用之人,什么人?服从命令的人。君主与将帅、将帅与士兵,要做到上下齐心。
以上所述,都是可以看到和判定的东西。我们知道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除了要考虑已知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孙子高明,当然不会忽略这个情况,于是他非常周密的补充了一个概念叫“势”。
杜牧解释的好:“夫势者,不可先见,或因敌之害见我之利,或因敌之利见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权而取也”。
就是说,这个“势”,是难以预先知道的,需要根据对手的情况,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要相机行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制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形势,才能取得胜利。
那么如何制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形势呢?
孙子接着说了,“兵者,诡道也”。诡道就是用来造势的?
孙子一口气提出了十二条诡道,基本出发点就是让对方造成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如果对方不上当,就等,跟他熬,继续采取各种诡计、手段,直到产生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再出战。
千古明君唐太宗研究了古今兵书,上下求索、殚精竭虑,最后兴奋的总结出兵法四字精髓:“多方以误”。就是说用尽各种办法让对方误判,做出错误举动,产生失误,露出破绽。
孙子最后不忘提醒一句,“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些致胜的秘诀,记得不要预先说明。
综上可以看出,所谓“诡道”,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常乐于谈论的三十六计,其实在孙子兵法里的地位,只能算是“五事七计”之外的锦上添花。如果在“五事七计”上输于对方,任凭你奇谋诡道,也是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的。
在孙子看来,战前的“计”或者“庙算”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己方战前分析做的更周详,那么做出的决策就会比对方更好,更准确。这个决策可以是“战”,也可以是“不战”。多算,才能打胜仗;少算,便难以打胜仗,更不用说你压根就不算。
在下不才总结一下,战争取胜四要素:精通五事,深谋七计,上下齐心,乘势而动。
........................................................................
纵观本文,作者开篇先指出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做好军事管理的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并详细解释了各自的属性。紧接着讲如何进行军事战略分析,来预判战争的胜负面。
接下来宣布了军队用人的准则,听吾计,留之,不听,去之,正应了那句著名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战略分析完了,将领选好了,还不着急打,要等出现有利的形势再打。有利的形势可以通过十二条“诡道”来制造。
最后再次强调主题,战争双方的胜负,关键在于哪一方能在“庙算”上做得更好,做得好的,赢面就更大。如果都没做“庙算”,就别妄谈胜利了。
行文结构严谨规整,思路清晰,堪称论文范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