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信仰吗?
“中国人有信仰吗”?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质疑、非议或讥讽,美国的希拉里就明确表示中国文化、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甚至以讲中国历史文化著名的易中天教授也如是说。但是,依愚见,一是实如我多年前在“读《中国人的精神》”指出的,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浮躁虚妄,已经成为当下的社会精神疾患,让不少人为之痛心疾首;其次,则是对儒家学说的无神论取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儒家思想有关认知的部分无一不包含行动的因果关系”(孟旦)经世致用特点的误解!因此,读了《内圣外王—儒家的境界》,不但可以对儒家学说的源流一目了然,而且,也可以某种程度来回答以上的疑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最为欣赏,频频引用,就是它颇能代表孔子儒家“仁学”的要义与精髓,或者说,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仁的视角与逻辑起点,首先是“自爱”,爱己,才能够“爱他”,爱人,仁者自爱是仁者爱人的基础,自我是关爱他人的前提,对自我生命的肯定出发而生发出来的对他人生命的肯定和培护之情,才能顺理成章演化成“仁”的伦理道德体系,爱屋及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恐怕这就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仁爱思想的一把钥匙。 其次,自爱,爱人,仁,人性本善,应该是儒学的必然结论或推论。“这个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但总体而言,在西方,持性恶论者居多,亚里士多德就以为“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因此提出了“法治优于人治”。不过,把性恶论发挥到极致的,当属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每个人照着他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存自己的自由”,于是“人对人像狼一样”,因此,为了使社会得到安宁,和平得到保障,人们就共同订立社会契约,仰仗国家和法律来遏止和控制人性里恶的因素的膨胀,据说,欧洲宗教教义的赎罪说构成其重要的思想渊源。同样,儒学之一脉的荀子也从“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之自然本性(“恶”)出发,强调必须以圣人所制定的礼义法度为准绳,加以后天的、外在的道德教化。甚或,“隆礼重法”的荀子,其高足李斯、韩非最终更演化成了“尚力重刑”的法家!而究其实质,孔、孟一派的仁义礼智“四端”、以及所谓“良知良能”,与荀子的“性恶论”,只是区别于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不同视角,最终似乎也殊途同归:都可以通过内省或外化达到修身养心,“人皆可为尧舜”! 最后,该书专门阐释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信仰事关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对终极性的价值意义或曰人生根本价值意义的追求,每一个成熟的、有自己长久的文化生命的文化系统,都有自己的信仰价值系统,没有出现基督教式的人格神信仰的宗教,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因为儒家思想以自身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从而充任了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宗教性功能,而孝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孝的根本精神“报本反始”,所表达了一种受恩思报、得功思源的感恩戴德之情,当然祭祀祖先、善事父母,并进而“慎终追远”、“继志述事”,堪称是在个体生命本位的意义上较为彻底地体现了自我生命的根源意识,因而构成了作为道德伦常规范的“孝”的主体内容,但只有把建立在报本反始基础上的“孝”涵盖了作为社会生命或文化生命之本的圣贤与作为类性生命之本的天地,既尽到善事父母、祭祀先祖、继志述事等家族义务,又行践义而履行好自我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赞天地之化育”的方式而达致“与天地参”之境,才堪称是完整的“孝德”与“孝行”,所以,中华民族历来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传统及仪式,就是一种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