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完形与生活的体悟

2019-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照心心理

完形于我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处事的态度,也是一个充满了未知而向往的彼岸,这本《生活之道》是一位资深的完形心理治疗师将完形与生活融会贯通的所思所悟,很有幸得以被分享到对于此时此刻的临在感,欣赏到通过觉察带来的真实而完整的生命体验,希望自己可以在完形生活中获得简朴、悲悯、原谅、丰盛、满足以及放下等等诸多曾经被忽视的部分,现摘录部分笔记如下,以便温故知新——

焦虑

焦虑,使人从活在当下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沉溺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明朗后果。在珀尔斯看来,焦虑就是存在于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张力。

戈尔茨坦指出,处于焦虑状态,正在破坏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焦虑常常导致混乱,使人沉溺于“想”——支配自我,却对其他刺激浑然不觉。一个焦虑的人总是沉溺于自己的表现,沉溺于环境是否安全。而觉察,会增加我们的选择,将我们从沉溺自我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时,我们才能做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活在此时此刻,才能创意地表达自己。

每当我感到焦虑时,我会做“我在这里觉察到……”的练习,用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这个练习帮助我在此时此地那一刻专注于自己所有的感觉。我专注于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我还会注意到自己心中涌动着什么。如果我观察到,我的思想游荡于忧虑未来或回忆过去,我就让自己停留在此时此地那一刻——只是在那里。渐渐地,我不再被焦虑所占据,我能够活在当下。

限制自己的呼吸,是人使自己焦虑的主要形式。

吸气,我让我的身体和心灵平静下来,

呼气,我就是我。

安住于当下,

我体验到这当下的一刻。

正如存在主义大师罗洛·梅所说,“焦虑出现在那个时点——个人面对某个逐渐产生的、可以实现自己存在的潜能或可能性,正是这个可能性破坏了当前的安全感,因此,产生了否认新的潜能的倾向。”人们逃避不确定性,逃避接受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自由,于是,焦虑应运而生。

焦虑,也产生于无力控制一切。死亡,是其中的核心。完形生活包括觉察到这深刻的现实——人的脆弱与潜能。觉察和接纳内心冲突与焦虑,是活出自在的法门。焦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成长与觉察。不过,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看来,看清焦虑,才有可能扩展觉察,延伸自我。

满足

满足,就是得到足够你想要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人必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葆拉·博顿

许多人以为,占有或拥有,才会使自己快乐。然而,众所周知,欲望和愿望是无限的。我们很容易从人之为人蜕变为人之为有。我们如果以拥有为基石,就难以满足。毕竟,为了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金钱和财务并非收腰之物。如果我们能够成为自己,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表达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那时,我们就不那么容易受公众评判的影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自己的主人。

人生有两大悲剧。其一,我不能得到我想要的;其二,在我得到我想要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不是我真正需要的。

我想起一个完形生活练习,可以帮助很多人活出更满足的生命。你每天给自己十分钟时间,做一些让自己高兴或满意的事,不论这件事多么微不足道。读书、品茶、听音乐或给朋友写信……

这个练习听起来超级简单,但要求你每天付诸行动。日久天长,定会帮你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系列微小但珍贵的真实生命时刻。

耻感

耻感所产生的影响事灾难性的。耻感意味着,在我们生命中对我们重要的人不赞成、不肯定我们本应被承认、被尊重的需要。于是,我们被奚落、被取笑。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或存在方式受到侵犯、忽视或羞辱时,就容易产生耻感。当外在环境不尊重我们被肯定的需要时,就会产生耻感!

耻感,使人羞于与外部环境及他人接触和联结。人会因此沉溺于自我,被困在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中。人们常常用这样的策略回避耻感的体验。某些固定的生活模式变成习性,我们就很难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和意图,只是关注自己内心的脆弱。

耻感与隐藏、退缩倾向休戚相关,因为耻感是在公共范围内否定一个人作为人的价值。因此,在完形生活的理解中,耻感时一种挫折,源于人在环境中表达自我及需求时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

不过,即使别人没有把我们看做是讨厌的、鄙视的、劣等的、弱小的,有时候,我们内心的想象也会产生耻感。自己羞辱自己,这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

心理学家惠勒说,耻感,是一种界限瓦解的状态,也是害怕界限瓦解的状态。界限联结着我们与他人,也区分着我们与他人。因此,在亲密关系中滥用权力,侵犯界限,就会产生耻感。那些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生还者,例如躯体虐待、性侵犯、严重的疏忽照顾及丧失等,很容易被耻感捆绑。耻感逐渐被内化,并被整合到自我的核心信念中,限制了人与他人交往的可能性。

耻感,还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诸如我们的身体形象、身体动作、性、关系、胜任能力,以及整个性格。

支持

支持,就是我们为了抵达正在去的地方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一句老生常谈。

自我支持,始于对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的清晰了解。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我在这个特定时刻所需要的支持,就是通过内心对话,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也可以借助带领者、生命导师或挚友的协助。对话本身,就是聆听内心的过程,是感同身受地探索并体验内心世界的过程。承认自己在这一刻正站在这个位置,或卡在这一点上,就是自我支持的基础。

最有益的支持不是评判或忠告,而是相互理解,并承认彼此的脆弱。

在回应别人时,不要给劝告。一个人所能体验到的最佳支持,是来自于他人在一起的经验,而不是别人的助人态度。这样,可以促使个人在觉察经验中沉淀下来,从而得到自我支持。

困惑

正如珀尔斯所说,困惑像其他任何一种情绪一样,如果 你能让它不受干扰,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困惑,而是被转化成一种可以产生恰当行动的正面感受。

恐惧

“你的灾难性幻想是什么?”这是完形成长练习的一个提问,可以帮助我们从恐惧中走出来。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沉溺于最糟糕的剧情想象,生活在恐惧的负面影响中。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的幻想是否于外部环境相一致。

在马来西亚,少数民族部落的父母会安抚被噩梦惊醒的幼儿。父母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讲述跌进无底深渊的梦境。如果孩子再次梦到跌进深渊,父母就会鼓励孩子让自己在梦境中安然跌下去。孩子可能会因此发现深谷里有一个桃花源。

恐惧,就是我们内心的无底深渊。如果我们容许自己接触自己的内在深渊,并用心体验。那么,这“深渊”就会显现我们内在的自己。我们就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哲学家雅斯贝斯一语道破天机:貌似深渊的东西会变成自由空间。而似乎空无一物的空间会告诉我们真相。“

在身体所有的调节系统中,我们的呼吸,是唯一在我们意识掌控之下的生命系统。在恐惧的那一刻,我们的呼吸变得表浅急促,我们的身体会感到紧张,甚至发抖、收缩。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呼吸,让身体放松,让恐惧从我们的身体里释放出来。

我回到了自己,

恐惧,

你不再是我的影子。

我不会把你攥在我的掌心。

你无法永驻我的眼,我的耳,我的声,

你无法永驻我的腹,我的心——

我的心,我的心,我的心。

答案既简单又复杂。我们需要有勇气让恐惧成为自己的盟军,而不是敌人。像乔伊·哈尔约那样体验恐惧:

我释放你,

我那魅力四射又麻烦无比的恐惧。

我释放你,

你是我的至爱和最恨,

但现在我并不了解你,

就像不了解我自己一样。

我释放你,

带着所有的伤痛,

在我的女儿们死去之后,

我才得知,

你不再是我的血液!

苦难

苦难,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在生命中总要 面对种种丧失。死亡,被看做是彻底的丧失。接近死亡,就是放下的过程。

缩短苦难时间最短的捷径就是体验苦难,觉察它的冲击,让它在你空荡荡的内心全然显现。

唤起对他人苦难的慈悲,是完形生活方式的目标之一。培育慈悲于智慧,可以扩展我们容纳苦难的心量,而不是拒斥苦难。

如果我们带着勇气与安宁对困苦的环境作出回应,苦难这头怪兽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心中的星辰。

哀伤

哀伤,就是学会放下我们生命中无法掌控的关系和珍宝。

被爱的人不会死,

因为爱是不朽的永恒。

不仅如此,

爱是女神。

施爱者不会死,

因为爱把生命力,

转化成上帝。

民主

悖论的是,承认并接受纠缠不清的状态,恰恰可以逐渐让人享有内心安宁,有能力承认自我不同部分的需要,于是,生命各部分就开始统一协调。

紧张

紧张,就是感觉迟钝。

紧张,干扰我们接触环境。不过,紧张也会提醒我们需要理解紧张在说什么。完形治疗师詹姆斯·凯普纳说道:“紧张,就是你为了回应而对自己做出的举动。但是,你可能还没有清楚地感受到,正在制造紧张的就是你自己。”

紧张背后的难解之谜是什么?只有通过表达,一个人才能促进自己觉察到紧张在说什么。你可以试着释放紧张。比如,让一个人关注1-2个身体最明显出现紧张的地方。然后,让他/她说自己将如何描述紧张。假定身体就是他/她自己,试着对自己说:我就是紧张,我正在给你施压,我正在压紧你。

这个练习有助于培养人对自己感觉的敏感性,而不是无意识地挤捏手指或缩紧肩膀,却不曾觉察正是自己在让身体变得紧张。有时,这个练习需要重复几遍。这样,这个人就能让紧张所蕴涵的意义更清楚地浮现出来。

完形治疗学派创始人珀尔斯认为,肌肉紧张,是一个充满情绪意义的动作。在他看来,肌肉绷紧本身,就是一个人想要反击外部生活世界而转向攻击自我的行动。因此,如果一个人努力注意自己的身体感觉和紧张,却仍对自己没什么感觉,其中的意义就特别重大。那时,身体各部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以至于人总是忽视身体的需要,我们如此迟钝,好似行尸走肉,而不是完整的、有血有肉的自我。

进食

全然地活在当下,是完形治疗的精髓。为了经验此时此刻,不仅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感受力,还要我们能够专注于自己与外在环境每一次新的接触所生成的图景。

放下

“你最终拥有的,让你拥有/你执着不放的,让你挣扎/你以为,拥有就是自由/但我要说/即使是一国之王/也会变成土地的奴隶——《传道书》

对于父母来说,放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我们借此学会尊重孩子,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生活。放手,意味着足够的关怀,而不是担忧。放手,恰如一个人自然地睡去或醒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可以做作。如果我们容许自己放下,我们就会乐意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时间显现出现,愿意让孩子以自己恰当的节奏成长。于是,我们不再要求每个处境都出现特定的结果才有快乐。

放下最大的困难时幻想控制一起。放下,就是接受生命无常。我可以想象,我不能承受面对失去至爱亲朋的痛苦,也不能担当哀伤过程所承载的神圣。但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要面对痛苦和丧失。正如心理治疗师克里斯蒂娜·朗埃克所说 ,生命是一段连续不断、变幻无常、充满丧失的舞蹈。

让我们听听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德启示吧。他不会说“我失去了它”。而只会说“我把它换了回去”。

内疚

内疚,只不过是未能表达的怨恨——弗里茨·珀尔斯

内疚是一种情绪,它总是对人施暴,而不是促使人活在此时此地。内疚,是自我责备的痛苦感受。相信自己做了错事或坏事,同时,又坚信自己应该有能力做好。内疚潜在的核心是自豪感——我应该有能力,我不该犯错或无能。因此,饱受内疚之苦的人总是沉溺于自我悔恨。长期内疚感是一种自我放纵。

内疚不同于悔改。被内疚占据的人总是沉溺于自怜,为过去不可挽回的举动悲哀。而悔改却要求有良好的觉察力,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这是不同版本的现实,我只能在新的相遇中做出不同以往的作为。

用完形治疗的语言来说,当你内疚时,你所痛恨的并非你的罪,而是你自己。

完形工作坊常常帮助人原谅自己。原谅,并不意味着,即使我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也必须认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都是对的。原谅,就是容许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错误和脆弱,并容许自己改变。

责任

在完形生活中,责任意味着“有能力作出回应”代表回应的能力

承担责任不同于因破坏自己的“应该”而自责。在完形生活中,承担责任不是完成某些义务或道德要求,而是觉察到,我有选择,我能够为我此时此地关注的焦点负责。我为自己真实的存在负责。

犯错

犯错的生命比什么都不做的生命更值得尊敬,更有价值

一位门徒害怕犯错,禅师对他说:“那些不犯错的人正在犯最大的错,他们不做任何新尝试,变成了活化石。”

人皆会犯错,而且一生中的失败不止一次。然而,只要他不责备自己,不变得那么沉溺于自我,容许自己重新开始新的一天,这个人就没有失败!

戴尔·卡内基告诫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会有一定的满足感。不仅清楚了内疚、防御的气氛,也常常帮助解决错误所造成的问题。”

我把一段著名的祷文改成有关犯错的祷文。我喜欢这段祷文,它帮助我活在此时此地。

上帝赐我安宁,

接受我在当下不能改变的错误;

赐我勇气,

改变可以改变的错误;

赐我智慧,区分两者的不同。

辩证

“什么是爱?”

“一无所惧。”智者道。

“人通常畏惧什么?”

“爱。”智者道             

                         ——安东尼·德美洛

中文“危机”一词代表两个意思,即“危险”和“机会”。

简朴

简朴不等于贫穷,而是自我要求的节制,为的是让生命聚焦。在进食时,我们专注于食物的精华。我们要想欣赏生命的精华,就要把自己的能量集中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就是简朴。

过简朴的生活,就是澄清我的价值观和欲望,就是依据我所发现的生活优先次序,过自己的生活。

牺牲

如果你开始为所爱的人牺牲自己,你最终将会憎恨你为之牺牲自己的人

                                                                                        ——萧伯纳

“我们对于自己的需要越警觉,越敏锐,我们就能够对他人更仁爱,更慷慨。”

疏离

一切都可以触手可及,只有我们内心的鸿沟难以逾越

                                                                                      ——岩井俊二

人,只有基于慈悲,深入理解人类福祉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善待别人,才能挣脱疏离的枷锁。

愤怒

愤怒,表示灵魂受伤,感到痛苦。愤怒充满能量和活力。愤怒,就是承认并表达内心的伤痛。没有愤怒,灵魂就不能愈合自己的伤口。

如果你表达你的愤怒,会发生什么?

现在,你怎样控制正在冒出来的内心愤怒?

现在,你正在怎样干扰表达自己?

关键不是不加节制地表达强烈的情绪,而是增强人对自己的觉察能力,让人在安全、支持的环境中觉察——此时此刻,他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只有承认感到愤怒后,人才能感到安全,去接触被抑制的、不能表达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从而,重新理解愤怒的意义。

原谅

原谅,是生命中最伟大的美。上帝之所以总是给人机会,是因为我们仍然原谅那些曾经对我们做过坏事的人。

改变

自传五章

第1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掉进洞里,不知所措,绝望无助。这不是我的错!不管怎么样,反正要想办法爬出去!

第2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假装没看见,再次掉进洞里。我根本不相信,自己居然掉进同一个洞里!但这不是我的错!我要多花点时间爬出去。

第3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看见洞在那里,还是掉了进去。习惯使然!我睁大双眼,知道自己掉进洞里。但这不是我的错!我马上就爬出去。

第4章:我沿街步行。人行道上有个深洞。我绕洞而行。

第5章:我走在另一条街上。

了结

了结,就是从痛苦和丧失中找出意义。一个重要的了结方式是,让未曾表达的情绪以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从创伤中发现特别的意义,这种目的感会使人超越自己当前的限制。

教育

一旦教育因其自身的目的而被重新发现,教育过程就极具启发和喜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