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2.0》—内容运营(P148-203)下篇
2017-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只小金毛
内容的“组织”和“流通”
内容的组织
内容的组织- 单篇内容的组织&标准建立
- 对样式,构成进行标准化约束,使内容阅读体验更一致,更有辨识度,甚至产出效率更高
- 例子
- 豆瓣体,知乎体
- 早期微博的140字限制
- 早期小咖秀,只可以对口型录歌
- 相关内容的聚合
- 专题,相关推荐,精选等等,提升短期内被用户集中消费的可能
- 新闻网站的专题报道,技能网站的专题课,音乐APP的经典音乐合集(歌单)
- 以事件/话题/人物/时间等等为中心
- 整理内容的导览和索引
- 内容基数够大以后,用户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即不再是产品产出什么内容就消费什么,而是主动寻找刺激和体验
- 常用手段:分类,搜索导引,优先推荐,信息流等
- 主动访问式内容消费
- 闲逛:更适合信息流
- 目的导向:分类,加强搜索,导引
- 以上两者皆有:多种手段并重
- 核心圈头内容的呈现
- 需要自己的内容具备特定的调性、风格和用户识别度,最好在用户第一次访问时就将这种感觉传递给用户
- 常用手段:站内Banner,核心推荐位,弹窗等将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推送给用户
内容的流通
在内容存量多时,通过人为干预或者产品机制,更好地促进内容流通和消费
-
对内流通
- 内容运营人员的人工干预,适合早期用户基数不大/专业度很高,需要 专业人士解读/用户的内容需求高度一致,个性化需求较小的产品
- 算法的智能推荐,今日头条虾米音乐,适合用户体量大且个性化需求高的产品
- 依靠用户本身的关系和行为,知乎微博,适合天然已经拥有了用户关系链,或者用户对内容的消费习惯高度依赖“人”的推荐和背书的产品
-
对外流通
- 产品机制,运营手段鼓励用户自发分享到第三方平台
- 运营人员主观挑选优质内容来进行分享,促进二次消费,获得内容的传播和用户的转化
- 关于“知乎”的内容流通分析可参考下一条笔记~三节课实习生撰写
目标
转化型文案(P187-195)
转化型文案
引导用户完成某个特定行为
核心原则:
先帮用户建立认知(先保证用户能懂),才有机会激发用户的兴趣
短文案
傍大款
颠覆认知
中长文案写作
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勾起欲望-促成行动
代入情境-引起矛盾-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结构化,针对每个问题详细解读
运营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P195-203)
问题
只是基于短期考虑能在内容上玩什么小花样,来提升短期数据指标,而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长期而言对用户有何价值
目前,内容的价值在回归。
原因:内容在用户面前的流通路径改变。
原本消费内容主要是在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上,所以做内容更多是用于简单粗暴的获取流量。现在内容的消费变到了朋友圈,知乎等地,分发渠道不再决定内容是否被消费,真正关键的是内容足够好,有大量用户的喜爱和推荐。
老黄的建议
-
内容本身的最大力量,来源于持续优质的内容在用户心中构建的强烈的“信任感”。内容的背后,应该包含了某种既定的思想和价值主张。
-
内容的核心打动力,来自于内容生产者不同于他人的,极度细致入微和深度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具备穿透力的内容:借由一些细节刻画和观点表达让用户产生强烈共鸣和情绪欲望。
- 本质上,做内容是通过持续的思考和表达来连接世界。需要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从更多的角度看待一个既定的事物。
- 把一件别人没经历过的事传递给对方从而引起对方触动
- 同一件事,从不同视角思考使别人获得了启发
-
把内容当做“与读者做朋友”的形式
- 在最好的朋友面前,我会如何表现?性格鲜明,情感丰富。我还会不会给他推荐这个内容?该怎么推荐?
- 可以适度放大,但不要试图通过“标题党”的形式,给用户我们的内容给予不了的价值期待。这样即使一时的点击率提升了,也会持久的破坏用户的信任感。
-
围绕自己发自内心相信、喜欢的来做内容。内容和人,尽量“合一”。做的内容符合本心,不要刻意逢迎讨好,也不要以为自high。
-
做内容的个人价值会与他依靠内容获得用户认可的能力成绝对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