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盗梦空间——催眠的九层地宫
前言
《盗梦空间》里总共造了四层梦,如果算上Limbo(混沌状态),那么总共是五层。梦的层数越多,就越不稳定,稍有外部的影响,梦境就会瓦解。而在催眠这里,要比《盗梦空间》里的梦复杂得多,因为它有整整九层——催眠的九种程度。
• 催眠的九层地宫
第一层 处于催眠地宫第一层的人通常会舒服地闭着眼睛,却矢口否认自己睡着了,只是说感到眼皮沉重,昏昏欲睡。
第二层 他们即使想努力睁开眼睛也办不到了,可以说催眠的影响加深了。
第三层 身体出现僵硬的情况
第四层 自主运动。自主运动”又可以理解成“自动运动”,是被催眠者看到催眠师作出某种动作后,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
第五层 人们即使想改变身体的姿势,也做不到了。
第六层 被催眠者开始变得“服从指挥”,做催眠师让他们做的事——梦游。只是梦游的动作还比较简单,比如行走——停住。
第七层 梦游会出现得更频繁,行为也变得更复杂。
第八层 身体敏感、僵硬、自主运动、梦游
第九层 在催眠地宫的最后一层,幻觉终于可以现身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完整和栩栩如生的
在《盗梦空间》里,对于游走的几层梦之间,是有严格限制的。想进入下一层梦,需要在这层梦中有一个造梦者,造出下一层梦;而若想回到上一层梦,则需要自己在这层梦中死掉,或者在上层梦中的身体受到强烈的失重刺激,比如坠落。
• 那么在催眠的空间里穿梭也是如此吗?
答案是并不需要。被催眠者可能一开始便直接陷入深度催眠的状态,然后转入轻度或中度,而后又从催眠中唤醒,最后再次进入深度催眠的状态。可谓起起伏伏、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畅通无阻。而且,这里可以澄清催眠的另一误区,并不是催眠的状态越深,催眠的效果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如果想达到“自主运动”的效果,把催眠的深度控制在第四层即可。
在《盗梦空间》中,因为假设大脑的功率在梦中是在正常状态下的20倍,所以第一层梦的时间如果是一周,那么第二层就是半年,而第三层则是十年。那么在催眠的时间上有没有这样的假设呢?没有。人们可以随意出入催眠的各个空间,那么在时间上也一定可以灵活变通。你还可以扭曲时间,像体验1个小时那样去体验1分钟,延长时间;或者像体验1分钟那样去体验1个小时,压缩时间。
正是因为催眠能改变被催眠者的时间感,所以即使催眠结束了,催眠的影响也没有结束。催眠师可以借助暗示让被催眠者在24小时之后、1000或2000分钟之后,或者一个月甚至更久之后,作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或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催眠中,催眠师给了被催眠者一个指令,告诉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做某件事。被催眠者的潜意识接受了这个指令,开始执行,计时启动……潜意识的“时间记忆”相当准确,只要规定的时间到了,它就会让身体作出反应,作出指令中规定的动作。但是被催眠者的意识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指令刻意绕过了它。
《盗梦空间》是通过梦向人的潜意识植入了一个想法,从而在其醒来后影响了他的行为。那么催眠是否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着被催眠者呢?催眠并不是将外来的想法“植入”人的潜意识里,而是通过激发潜意识里原本就有的资源,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就好比潜意识里有各种各样的原料,而催眠则是一个大厨,利用这些原料烹饪出不同的菜肴(想法)。这些菜肴必须合潜意识的口味,才能被接受,才会转化为行为。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心理也是独特的,并且瞬息万变,针对不同人的催眠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将目标对象的“底细”打探清楚,才能控制好催眠的局面,应对突发情况。这里需要了解的包括:家庭状况、年龄、婚姻状况、教育背景、职业、社交圈子等。
• 那么,什么是催眠呢?
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催眠是心理治疗中常见的有效技术手段,拨开其神秘的面纱,从科学角度来看,催眠原理是透过一套有效引导与暗示的方法,引导被催眠者进入放松状态,使其脑波频率来到α波(每秒8-12Hz)或θ波(每秒4-7Hz)的范围。平常当我们心情平和轻松,或是刚睡醒时,所处的正是α波状态;当我们处于较浅的睡眠状态,或是静坐、禅定、进入气功状态时,我们的脑波便是处于θ波。因此,人处在催眠中,自然会感到一种清醒的放松。同理,透过催眠放松引导,也是可使人的脑波处于θ波。
• 那么,那些是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特征?
A.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B.想象力丰富。
C.容易沉浸于眼前,或者想象中的场景。
D.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E.对催眠作用深信不疑。
总的来说,越是头脑聪明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越容易被催眠,因为他们大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富有创造力。
潜意识(内隐思维)的规则影响巨大。而人类的大多数问题解决恰好混合了外显(意识)与内隐(潜意识层面)的成分。也正是因为内隐认知的无意识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才会更加倾向于忽略或者低估它的重要性。那么,利用这种来自于内隐式思维的序列补足原则。我们可以在催眠中帮助病人获得心理功能上的恢复。
尽管催眠被称为是开启人的心灵的钥匙,但并非所有的指令、暗示都会被受催眠者执行。因为,潜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的机能就是要保护个人不受伤害。潜意识中的信息来自于人生的积累:关于道德的、原则的以及个人喜好的,这些信息就像疫苗一样在大脑里起着抗体的作用,一旦接收到相关的指令和暗示,被要求去做违反个人意愿、违背道德的事情,那么这些抗体就会被激活并进行主动抵御,对外界的刺激——催眠形成阻抗力,有时甚至可以使进入催眠状态的人脱离催眠状态,迅速醒过来。从催眠学的角度来讲,抵抗催眠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自我催眠唤起自己的评判系统,并对外来的指令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以免陷入恍惚状态中,变得浑浑噩噩。
结尾语
关于理性的争论主要集中于认知策略,而使人忽略了理性的终极标准有可能是个体做出使用高级工具的决定
——理查德·拉瑞克,《判断与决策布莱克威尔手册》
【原创,首发于其他平台,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