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文学社清心华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足无观复

关于那片旷野的回忆

2019-04-11  本文已影响25人  水木心艺

        我最想你的时候,其实是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

        晚餐后,走在南京西路上,这里是被同事们认为很小资的地方。来到魔都有一段时间了,我并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专门来这里看看。今天是第五次路过这里,有点空闲,我就多走了一会儿。这里很干净很美,没有别处的那种熙熙攘攘和嘈杂纷乱,也没有《小石潭记》中的凄凉和冷清。这里很温馨温暖柔和,似乎还可以用淡淡的奢华来描述,仅仅灯光的颜色就能分出好几个系列,而每个系列又能继续细分出更多,不可名状,而且各式灯光又是那么和谐默契。石板路显示出复古的典雅,小店的招牌彰显的是时尚的典雅。有舒缓的轻音乐伴奏,桌椅、柜台、杯子等都闪着光亮,服务员们也很从容优雅,很适合作为电影中的画面。

        我忽然想起了儿时经常面对的那片荒原,或者说是旷野更合适。后来我还曾写过一篇在当地获奖的报告文学《荒原拓荒者》。旋即,我知道我为什么会经常想起那片旷野了,尤其象此时走在这繁华奢华但却不张扬很低调的南京路上时忽然想起的却是那片旷野。儿时在旷野边上,我常常会望着地平线,思考天的那边是什么,宇宙的边际在哪里,宇宙里还有什么?太阳系真的会变成黑洞吗?那时人类,或者说我们会是什么感觉?是瞬间消逝还是要痛苦几秒钟后被黑洞吞噬。

        如果没有那片旷野带给我们的无穷的想象以及随着而来的浩渺的安静,那么多年以后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或许会迷失在这个其实是虚幻的“在”界。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上说:世界本无分析,同一不二。无奈体变相养,诸相同构而为在,使世界呈为分崩离析的境状。对体言,这境状只是一种假象。世界无论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体变相后的形式或别致。

        继续走着,我又想到了在大功利生存状态下,其实人的幸福感在大幅度降低,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的焦虑和抑郁越来越多的原因。因此,我总是会想到儿时静谧纯净的那片空间,不过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其珍贵。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演绎的动态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失去,然后又不断地得到,在得到一些的同时伴随着失去另外一些。其实,到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两者结合在一起之后湮灭的状态而已。虽然是空,可是这个过程是必要的。

        我脑海里又泛起一本书(江山著《互助与自足》)中的一些段落,原先我并不是很理解,但是忽然此时若有所悟。之后我重新翻阅,明白了原先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有这三段,认为很能说明我在大功利生存状况中怀念小功利生存状态的景状,分享如下:

        在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秉承并发扬了狩猎者的原始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求得生存的基本需求即可,不再过份地追求所谓身外之物;生存的机会要由勤勉、辛劳、诚实的农事行为获得,轻视巧取牟利、坑蒙拐骗的非农业行为;家庭、乡土的热恋与安全的极度可靠感,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超过了其他一切可能更有利于生存的欲望。

        在中国,人们更乐意表现自为的生存和谐与纯朴,也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密,并因此发展起抽象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念觉悟。然而,人们也发现,几千年间,这种伟大的思考却一直找不到恰当的实践之路,就如10万年前人的大脑已发育成熟,却一直要等到农业兴起后才能较好地实现其功能自足一样,中国哲学似乎也一直在等待着什么,直到本世纪我们才明白过来,中国哲学所苦苦等待的实践工具和价值路径就是西方文化所开出的理性科学和功利自足的生存条件、能力条件、环境条件。

        原来,人类各处的文明之发生和发展都不以本身为目的——有的提供了道德和哲学,有的提供了宗教和精神超脱,有的提供了功利和理性——各自在特有的环境和过程中所苦苦求索的,不过是为现今的人类大同构和由童年向青少年的自足准备着最佳的前件和条件。

        如今我能淡然地体验到这南京西路的美,那要感谢荒原和旷野给我们厘定了纯粹而丰盈的初心,使我们有一种空灵的富足感。上天是最会安排人的际遇的。你缺乏什么,就会为你弥补什么。你想要什么,就会为你安排道路让你去得到。看着闪烁的街灯,装饰美妙的门楣,我在心里感谢上天:感谢你让我知道浩渺的美和丰富的美,空的美和盈的美。

        如今,那片荒原已经被开发成公园,人们称为“小西湖”,走在这有山有水,有桥有游乐场有游船有蜘蛛有音乐喷泉偶尔还有大黄鸭的地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一切都呈现在眼前了,思维就失去了原来的那种无穷的想象空间了。我当然也知道我的伤感是徒劳的,体相在界的演化就是这样的一个规律。

        累了的时候,闭上眼睛,我又看到那片童年的旷野,我和另外一个小女孩,曾经在黄泥中,在砖头缝里寻找,当时不知道是寻找什么,如今想来应该是寻找另外的世界吧。


摄影:konglinghai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