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最大的误区,是把自己困死在一个领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最怕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有人说,写作最好深耕某个领域,沉浸的时间长了,自然不愁没内容可写。
这话,有一定道理,能成为一方专家,分享独特见解,肯定是好事。
可这话也并不完全对。因为就写作本身而言,并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什么。也没有限制我们写了这个领域,就不能写那个领域。
如今,很多在自媒体上写作的人,都运营着自己的公号。这里头,就要厘清公号运营与写作的关系。
公号运营需要内容,而内容由写作产生。但并不代表着写作就等同于公号运营。
公号,应该是深耕一个领域。公号就是品牌,品牌需要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在用户心智中创造差异化。你不能一会写育儿,一会写健身,偶尔还分享几篇游记。这样读者没法知道你这个公号究竟是写什么的。
公号就是一本“杂志”,正如《意林》不同于《时尚芭莎》,你的公号,理应在某一方面,塑造出鲜明的形象。这样才有机会做成大号,做出品牌。
但写作并不需要如此。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是沟通。所见所闻所想,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你看看作文名家,没有哪一个会把自己困死在特定的一个领域的。
像鲁迅先生,他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怀念童年,也写《狂人日子》针砭时弊。
像汪曾祺先生,可以跟读者畅聊人间草木,也可以跟大家谈谈四方游记,谈谈师生情谊。
从形式看,很多名家既写散文、杂文,也写小说、诗歌。但在他们不同范畴的作品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作者的思想、理念基本是统一的。至少在某个时间段是这样。
所以说,对写作本身而言,我们并不需要给自己加太多的枷锁,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可以写写家庭趣事。媳妇为你下一顿饺子,做一桌好菜;饭后是否又为该谁洗碗吵个不停?孩子在学校得了表扬还是被通知明天叫家长到学校好好聊聊?
我们可以写写工作见闻。跟同事聊的八卦,跟领导学到的某点做人道理,得了表彰、升值、涨工资,乃至于吐槽公司各种不堪。
我们还可以写写业余爱好。跟谁踢了一场球,学了什么新的“招式”,品了什么好茶,看了什么好书,抑或是做了一次成功的烘焙。
以上种种,都是活生生的素材,写出来,肯定有人与你共鸣。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而言,多写身边事、身边人更好。因为这些事情与自己密切相关,有真情实感,能写出好文章。硬着头皮在某一领域去深挖,你若是专家还好,若不是,搞不好还耽误了人家。每天花心思去想写什么,也会耗尽自己本该拿来写字的精力。
所以,当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身边人、身边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