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历史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伟大战略家的“倪见”

2017-05-21  本文已影响74人  南山行者369

2016-04-30 南山行者 身边战略

倪见就是从目前可能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中,发现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战略思维就需要敏锐地形成“倪见”,引领组织发展。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围剿中,屡战失利。兵败如山倒,在撤回赣南苏区中,又损失千余人。处于国民党大军的包围之中,很多人怀疑中国革命的前途,红军中弥漫着十分悲观的情绪。

一个叫林彪的连长写信给毛泽东,发出了疑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当选中央委员,1927年成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便被降为“地方干部”,担任秋收起义的前委书记。他关注的只是红军问题、苏区问题和农民问题,似乎已远离中国革命的全局。正如时任总书记李立三批评的那样:“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与党中央完全不同。”

远离中央、坚持已见的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在经历的一场政治斗争中,被迫辞去前委书记,这个红军地方军“党代表”的位置。经过周恩来和陈毅等的努力,毛泽东刚刚恢复前委书记。因此他觉得非常有必要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而回答林彪来信中的疑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详细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对比了敌我力量之后,他阐述了中国革命在暂时失败现象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本质,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远见,指出了他对未来革命的倪见,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以澎湃的激情,信心满满地说: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949年,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时,他的倪见已成为现实。

那么,毛泽东究竟从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中,发现了中国革命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趋势呢?

“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

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这些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但为什么没有产生“燎原”的感觉呢?

毛泽东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实质,“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

那么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呢?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分析了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二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三是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

这些矛盾的结果是,“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因此,要想获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依靠这些目前还处于劣势但必将形成高潮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领导工人和农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就是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

应该说,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形成了这一思想,然而中国共产党在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进行长征后,经过反思和斗争,最终选择了毛泽东,坚持这一路线并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提出这样伟大“倪见”的是毛泽东,而不是当时负责全局的中央领导?

从战略思维视角看,“倪见”不在书本中,不在理论中,更不在教条中,而是来自实践,来自前沿,来自基层。作为红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是红四军的军事指挥者,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过湖南农民运动状况。因此,这些革命实践的经验,使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倪见”:

“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以上引文均来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