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孤身一人,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整部小说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切换,全景式的展示了战争(塔利班反政府武装)和自然灾害(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一个小姑娘,在经历了亲人的惨死和失踪以后,独自踏上了逃亡寻亲的旅途。
长途辗转,历经波折,最终混上火车,蜷缩在座位下面 ,开始了不知道何时是终点的漂泊。
颠沛流离中,依靠对亲人的回忆和臆想中的温暖坚持了下来,活下去。
作者在书的开篇就写下“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我爱你们”。
书的主人公也一直是在对家人的爱与怀念中,坚定了持续孤独的逃亡之旅。
无法坚持,几近崩溃的时候,是爱的信念让她劫后余生。
文中有太多曾经浪漫温馨,岁月静好的回忆,恰好与现实的暴戾、凄惨形成鲜明对比。
通篇看来,不管是逃亡路上,还是避居山村,作者都是紧紧围绕“家”和“寻家”来展开叙述。
当孤独、恐惧、危险啃噬着主人公幼小心灵的时候,始终是与大哥重逢的渴望,与姨妈团聚的信念,支撑着,温暖着她一步步走下去。
在这里,塔利班的残酷,施暴者人性的扭曲都一览无遗。
当我们孤身一人,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拿萨琳,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女人,战争虽然夺去了她的丈夫,但在她的努力下,她的孩子并没有失去家的温暖,反而是,“在这个国家,身为女人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没有被战争摧毁的家庭和生命,却凄惨的毁在了狭隘野蛮和冷酷残暴之下。
个别的家庭如是,千万个家庭亦如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国家,面对自然灾害,肯定也是无能为力的。
于是,“西塔拉在灰尘中学会了走路,她在帐篷的支架跟晾衣服的绳子之间蹒跚地走着。走出头几步时,她兴奋的笑了起来,给自己拍了拍手。”
这是在难民营学会走路的小婴儿。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然而,几个月以后。
“西塔拉的肚子鼓着,两只眼睛凹陷在脸上,看上去很大,空洞无神,头上柔软的胎发也一撮一撮地往下掉,腿上还有淤青。她不再走路了,整天坐在毯子上,眼神像个疲惫不堪的老妇人。”
乱世没有家。
这些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导致拍摄者不堪压力,最终自杀的那张照片:秃鹫虎视眈眈下的小孩。
果然,可爱的西塔拉也难逃厄运。
这是一个足以引发人类反思的故事,用一个小女孩的逃亡,折射出了普通百姓在权利争夺与暴行统治下的挣扎。
当我们孤身一人,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此外,文中还有很多隐晦的描写,读者可以发挥想象,阿尔萨兰是什么人,他的死又是怎么回事,父母曾经加入的是个什么组织,诸如此类,感兴趣的读者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假设去判断。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文学作品,关于坚持,关于希望,关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