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

2024-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7-08-4

【原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白话】我却异于他们,不一定可,也不一定不可。”

【思考之七】如何理解无可无不可?

无可无不可”,意思是不一定可,也不一定不可。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马融注曰:“唯义所在。” 唐文治先生曰:“所谓‘无可无不可’,盖皆权之于道义,而合乎时中也。”朱子《集注》:“谢氏曰:‘七人隐遯不污则同,其立心造行则异。伯夷、叔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盖已遯世离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与!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权而适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殊科,是以均谓之逸民。’伊氏曰:‘七人各守其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论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

无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伯夷、叔齐,还是直道事人的柳下惠、少连,以及通权达变的虞仲、夷逸,都是谨守生命宗旨之人,在行为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执着和局限性。

孔子评价完这三种类型的逸民后,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和他们不同,我是无可无不可。时代需要我,我就出来做事;时代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可以做隐士。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中评注:“异于是,谓异于不降不辱,异于降志辱身,异于隐居放言也,非谓异于逸民也。以无可无不可,而附于逸民之科,又是木铎一个注脚”。这个“科”作为批注,把逸民的层次提升了。

对于夫子“无可无不可”的自我评价,可以有两个面理解第一个夫子与逸民中的这三种类型都不相同。这三种类型都偏于自己的精神格调,对其他类型也未必做得来或欣赏得了。比如,通权达变者也许会觉得不降志辱身者曲高和寡、脱离群众;不降志辱身者也许会觉得通权达变者向环境妥协不能独善其身。夫子则不然,对任何一种类型都做得来、也都欣赏得了,“毋必毋固毋我”。比如陈蔡绝粮的时候,夫子临危不惧,弦歌不止,谈笑自若,“君子固穷”,展现绝不降志辱身的精神;在鲁国任职期间,不辞小官,从中都宰干起,坚持原则,不与污君权臣同流合污,“道不行”就弃官而去,展现直道事人的精神;而当被暴徒围困之际,夫子也能假意与之盟约,脱身而去,展现通权达变的精神

第二夫子与逸民不同。三种类型虽各具风采,但说到底都是逸民,他们的生命基调是出世的、隐逸的,能出世,却不能入世。当然也有能入世,却不能出世的,让他离群索居的隐逸起来,会把他闷坏、憋坏的。夫子则不然,“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能入世,也能出世。

一句“无可无不可”,真实描绘出了孔子坚守仁道、坚守道义,须臾不离其身的形象。可以看出,孔子真的是一位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圣者,所以孟子赞扬夫子是集大成者。

当然,也可能有人对“无可无不可”有两种误解:第一种,认为孔子是个迂腐不懂变通的人。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仁政而四处碰壁,一路上遭受很多的讽刺、挖苦,甚至弟子们也不能理解,但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秉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信念,不管前路有多么艰辛,孔子还是毅然前行。

第二种,认为孔子是个圆滑主义者。因为他说“无可无不可”,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做事情没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处事方法上的“中庸之道”,甚至被误解为是随大流、和稀泥、墙头草。

这是对孔子的莫大误解!事实上,孔子不迂腐,更不是滑头,用孟子的话说,“仲尼,圣之时者也”,是圣人之中最懂得与时俱进、最善于通权达变的人,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他是真正践行了“中庸之道”的圣人。就是能守住中道,不偏不倚,做人做事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能够相机而动,因时而化,仗义而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思考之八】怎么样才能像夫子那样做到“无可无不可”呢?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一定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成见,只以义为准则。外在环境可以变,坚持仁义道德不能变。夫子的无可无不可,是儒家仁、智、勇三达德的完美体现,遇事判断精准,处置问题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不拘于一格。孔子对各类隐士并不排斥,相反对他们的美德还经常流露出欣赏和向往,只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人,才有可能成就“无可无不可”的境界。

所以,要做到“无可无不可”首先要避免对夫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的误解,夫子的无可无不可,不是无原则的滑头主义,而是以道义为原则,只要有益于天下苍生,那么什么样的方式合适,就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不执着于某种固定的套路、模式。

其次是对各种类型的美德都要希求、向往,不要排斥其中的任何一种。排斥了哪一种,将来就很难学得哪一种。而如果缺失了某种美德,在各种美德之间自由切换的“无可无不可”也就难以实现了。

第三要充分依托师友。“无可,无不可”的境界需长期努力,渐次趋近。对时机的把握、分寸的拿捏,不可能一下子做到精准,所以就需要有明眼人不断的指导提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