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婚俗习惯
最近在读《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很多次感叹原来如此,也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思考如果穿越古代怎么办?
控制不住我这好奇的求知欲,尤其更控制不住的是我的八卦之心,在“生活、饮食、文化、情感、社会”五方面最最吸引我的就是情感。
古代情人节是“上元节”。
不由想到最近追的电视剧《星汉灿烂》,女主一次上元节出行就遇到三条情感线。
原来七夕并不是情人节,最早关于七夕的记录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见汉朝宫女常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进行一场针线比赛,这也是民间“乞巧节”的由来,祈求心灵手巧。
那么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呢?发生在七月七日主要是因为织女,传说中织女是编织云雾的女神,民间女子有拜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风俗,所以人们认为牛郎织女是于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但与民间男女爱情无关。
上元节又是那一天呢?没错,就是元宵节。那句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生查子·元夕》脍炙人口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描述上元节晚上幽会情境。
婚礼举行时间的由来“劫昏”
结婚的“婚”最初代表黄昏的意思,古人在下午结婚延续了上古时代“抢婚”的传统,最初族内群婚发展为族外群婚,这时候就要去其他部落抢女人回来,那么就要选择夜色渐暗的黄昏,白天名目张胆不行,夜晚啥也看不见抢回来的不合心意。
人类的传承很有意思,不光是“劫昏”到“结婚”。还有其他习惯也能看到,比如有的学者就提出:新娘子戴盖头的目的是为了蒙住新娘的眼睛,防止新娘认出回家的路,这和土匪绑票时蒙住人质眼睛的目的是一样的。
一夫一妻制???
从先秦开始的数千年竟然一直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那么古人的三妻四妾是怎么回事?说好的男同志可以左拥右抱呢?其实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纳妾开心了吧。但妻妾的可是有巨大区别的:
第一,身份地位不同,妻子只能一个,妾根据经济情况可以多个,所以没有经济条件的男人们即使古代也不是人人可以有妾的。
第二,出身不同,妻子一般门当户对,妾出身就比较低微,当然相对而言,如果皇家的妾那也是贵女出身;
第三,得到方式不同,娶妻礼节繁杂,而妾是买的,也可以卖出,并且妾不可上位成妻子的,宠妾灭妻、以妾为妻是可以获罪的;
第四,法定准入条件不同,娶妻只要到了法定年龄就可以,法律对于纳妾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很熟识的:“四十无子可纳妾。”同时还得征得妻子的同意,但是现实中有钱有地位的男人当然不会被限制,即使现代社会不也一样吗?
第五,家庭待遇不同,妻是主人妾是奴婢,明代法律规定妻打妾,只要不打残不打死就没事,而妾打妻是要仗一百的。再有花费待遇更是不同,就连死后也是妻子可以和丈夫合葬,妾不可以。
第六,妻妾身份不同,生育的儿女地位自然不同,家族资源更是倾斜嫡出,而庶出要出头其实很难,尤其是庶女地位更是低。
古代的“剩男剩女”
古代婚姻主要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部分找对象困难的同学真的很适合这个方式,至少快速且省事。
以及繁琐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古代女孩子的大名竟然不能轻易问,连家人也只叫小名,如果你问了那就是要娶她的意思。而且宋代女子嫁妆真是多的惊人,不是娶不起而是嫁不起。
古代人们结婚的年龄其实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最晚结婚的相关规定。
先秦时期男子到了30岁,女子20岁还不结婚,政府就要强制帮忙相亲和结婚,是不是感觉对于当代资源有限的男女来说政府提供更大的资源其实也不错,毕竟现在好多人自身优秀但没时间没资源而被剩下,政府提供资源至少比交友网站靠谱。
汉朝则采取税收杠杆来激励结婚,如果女子15岁还不嫁人,就要加倍征税,最高加征5倍,看来不管啥时候女人都要足够有钱才能自由的单身啊!不过这个规定只要一直缴税到30岁,过了30岁政府也就放弃了。
古人的三种离婚方式
第一种休妻,大家都熟悉的“七出”了解一下:不孝顺父母,无子,出轨,妒嫉心重,有恶疾,多言,盗窃。当然要有“三不去”规避一些渣男风险:妻子离婚后无家可归的不许离婚,妻子曾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不许离婚,结婚时丈夫贫贱而如今富贵的不许离婚。
第二种官府强制性,即义绝。东汉时期早期的义绝规定: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常、乱之大者,义绝。但古代义绝不多见,感觉上就和被家暴了,但仍然不离婚,政府也管不了。
第三种和离,类似现代协议离婚。“愿妻娘和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蛾眉,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如果写小说可以参考一二。看完之后意犹未尽,需要反复翻看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