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2021-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金竹读传记

问:亲子沟通,到底在沟通什么?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金竹。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亲子关系里面的沟通。关于沟通,其实大家肯定听过各种各样的话语,也听过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听过各种各样的理论,都没有问题。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这个内容,我们想做沟通到底是什么?

举个例子吧,想想我们身边,或者我们小时候。妈妈给你装一碗汤,你说烫。妈妈尝了一口说不烫,一点都不烫。有一种烫是爸妈觉得不烫,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比如“今天很冷,怎么可能热呢,让你穿很多衣服”。这种沟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天天都会出现。我们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不都是这样子说话吗?但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或者说我们自己现在听到这种话的反应,最低限度可能是我们会觉得不舒服,也可能会觉得对方不考虑,不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他的信任感就会受到影响。这样次数多了,有什么话我们也都不想再跟他讲。不舒服还好,比这个更可怕的是我们慢慢接受了这样的事例,觉得大人都是对的,然后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感受开始隐藏它,总把别人的意见放在前面,但是感受不会消失,有时候就会迷茫

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场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亲子关系当中的沟通。大家都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那我下次不会这样子说了。事实上我们会受我们的惯性影响,还是会继续出现这样子的问题。那为什么要去看见关于沟通的这个事情呢?我们可以从沟通的本质说起,人与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目标是什么?不要小看这个问题,90%的人都有误解,很多人都会说“沟通啊,就是两个人把想法拿出来碰撞一下,甚至是看谁有道理就达成一致,这就是成功的沟通”。

如果你这样子想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有挑战,而且拿到社会上,或者说跟同事跟朋友的沟通也可能会遇到困难。我分享一个小案例,在前几个星期,应该是上两个星期,我们这里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学生,他特别不想上课,然后他就向别人求助,拿了一个请假条来跟我说请假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沟通过程,有的人就会觉得“啊,上课不是他的责任吗?”我也知道这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好好去上课,但是事实上这个时候他不能上课了。我肯定会更有道理,上课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对不对?

这个时候,我就再去看他的请假条——什么时候请假,他请假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他学了很多了,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觉得学了很多,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英语课和数学课?我们就让孩子来开了一次他自己的教学会议,由他自己来邀请各个科任老师参加会议,并且表达他的需求。你看,这就是看见沟通,沟通的问题,沟通的本质不是去看谁有道理就听谁的,而是要看见我们到底想达成什么样的一个目标

当我们越来越跟孩子有挑战的时候,越想跟他沟通一件事情,沟通清楚的时候,这个人反而会对自己越来越排斥,为什么呢?是因为成功的沟通其实并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恰恰相反,而是为了确认差异,就是我们之间有哪一些差异的东西,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沟通就是不要有差异,事实上是刚好相反的如果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一个人说我很喜欢吃苹果,另外一个人说我很讨厌吃苹果。两个人沟通的目的并不是非要达成共识——你必须喜欢吃苹果,你必须不喜欢吃苹果,而是达成——你觉得喜欢,那你就喜欢,你觉得不喜欢就不喜欢。你觉得苹果是甜的,那就是甜的。你觉得苹果是酸的,那就是酸的。我们的感受不一样,这个就是确认差异。差异,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是两个不一样的人,所以对很多事物的感受当然是不一样,因为不一样才需要沟通,如果都一样的话,就没有沟通的问题了,对不对?那在沟通当中,我们总是会去分享“你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承认这些差异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对跟错,你没有错,我也没有错,因为我们本来就不一样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牵扯到了负面影响就会有麻烦,因为我们都希望对方好,父母希望孩子好,老板希望员工好,员工也希望老板好。

有了这些期待的时候,就会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负面的感受是一个阻碍。有的人会不知所措,所以面对我们这种负面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变成了否认——“没有啊,不会啊,我怎么会不开心呢?我可开心了。”我们再来一个场景,非常常见的啊,比如你可能会对孩子说“你怎么不做作业”,孩子说“道题太难了”,你会回答“这怎么难?哪里难?就很简单啊,你是不是没有听课啊?”这个场景非常常见吧。其实上课学习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孩子觉得呢?他的感受去破坏了这一件好事,其实他是不想去做。

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期待他变好的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就会本能地反弹——“你必须做,你怎么能不做作业呢?这是你应该做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就是在泯灭孩子的感受啊,就是让孩子承认学习不难,但事实上孩子觉得难。这时我们的结论就出来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存在的,就开始迷茫了——“到底是你错了?还是我错了?我有什么问题吗?”关于做作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也很为难,否认感受也不行,承认又很难办,因为就会让学生觉得很难,所以我不做那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今天就教大家看见这两件事情其实不矛盾,我们要换一种说法。它们之间完全是可以同时成立的——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因为太难了”,妈妈可以回答或者父母回答“哦,是吗?太难了,那我们就把这个难的作业解决掉好不好?”这种方式就是肯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做作业这个方想法是可以继续坚持的,但是前提是你可以承认,你需要去承认孩子不喜欢做作业这一件事情他觉得不喜欢,他觉得难,那就真的是不喜欢,真的难。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种态度是促进人的关系最有效的一个方式了,而且在心理咨询当中,就被认为是可以产生效果的核心要素,那就是肯定对方的感受。它有个专门的名词,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与对方的情绪状态保持一致,看见我们沟通中的差异肯定对方的感受,哪怕是负面的,也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当然也有的家长会跟我说,我觉得我退了一步,他就会退更多了,甚至会说,那孩子接下来说“我就是不想做“,怎么办?对,他肯定是不想做,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都是这样子的。

听到这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共情会不会有一些不舒服?或者说有一些难受,因为没办法去做到。这就是很多人的问题所在,我们都知道共情很重要,但是又很难去做到。我们不舒服的到底是什么?是我们体验到孩子的处境,一旦我们开始共情就不得不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然后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要去做一件他不喜欢的事情,我们那么爱他,但是我们却要眼睁睁地看着他体验一些不好的感觉。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回忆一下,其实我们不接受孩子觉得很难这件事情,但是孩子的感受并不会消失。共情不是安慰,有一些痛苦,一时半会是没有办法解除的,安慰是尝试去否认这种痛苦,而共情就是我们知道对方确实比较难受。父母也是想让孩子变得强大,但成年人看来,也许孩子现在的感受,真的是不值得,是小题大做的,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孩子,我们没有办法去替代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路,只能够靠自己来走,他现在感觉到困扰,会因为大人说没必要就消失,还是需要自己去寻找方法,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让他学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自我负责的前提也是共情。

我们先共情,承认的感受,感受很不舒服,在此基础上问他”不舒服,你打算怎么办?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沟通方式,叫做自我负责式的沟通。与个人直接否认负面感受相比,这反而会促使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就像刚才的那个例子,孩子说”我做这个作业好难啊,特别不舒服,好烦呐",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说“对,是比较难,但我们想一想,当我们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嘛,那我们解决就好了”,现在讲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我也知道有很多家长都用过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其实是要不断铺垫的。不能只用了一次就说“啊,我也用过,他就是不听啊,他就是没有办法往前面走”,如果只用一次,能够成效,那教育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面对难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跟孩子说“怕什么?它不会吃掉你,对不对?”慢慢地不断地去给他建立这种正向的反馈,我们或许就可以看见他自己愿意往前走了

好啦,现在关于沟通的话题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沟通的目标不是为了达成一致,而是确认双方的差异。

第二,当我们对孩子有诉求的时候,一旦孩子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可能会定义时间的保证,那我们可以学习一边承认孩子后面的感受,一边坚持我们的诉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