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纷乱尘世中,活出了独有的优雅与美丽
她,一个人旷世奇才的女子,被徐志摩怀想一生,被梁思成宠爱一生,被金岳霖记挂一生。因此,她也被打上了标记:徐志摩的痴恋对象,梁思成的妻子,金岳霖的挚爱。当众人的目光都围绕在这三个男子身上时,却忘记了,其实她是中国建筑学家、诗人、作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晦暗的时代里,她却活出了独有的那份优雅与美丽。她就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带有诗意的女子——林徽因。
01
1920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的家庭。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一直在浙江做官,亦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正因为如此,从小,林徽因不仅受到国学的教化,还受到新学的启蒙。而她,小小年纪,早已展露出非凡的领悟能力。
16岁那年,她跟随父亲林长民赴西欧访问。林长民希望女儿能增长见识,扩大眼界。正是这一次的游历西欧,不仅让林徽因感受到爱情的滋味,也让她萌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建筑学。她倾其一生,填补了当时中国在建筑学上的诸多空白,为后人留下不少财富。
林徽因与徐志摩在伦敦居住期间,一个叫徐志摩的年轻人来拜访林长民。林徽因怎么也没有料到,徐志摩就这么突然地闯进了她的生活。她从来没有想到,竟然会和与父亲之外的男性,说那么多之前从未说过的话。
他们从济慈谈到萧伯纳,从德国人谈到英国人,几乎是无话不谈。而且,徐志摩那种奔放热情而又执着的讲述方式,深深吸引着林徽因。林徽因的才气,也吸引着徐志摩。
当徐志摩向林徽因热烈追求时,林徽因拒绝了。她知道,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喜欢徐志摩的。因为徐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个世界里,有她喜欢的雪莱、拜伦等文学大师。
但是,作为一个在传统礼教中长大的女子,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是绝对不去去做的。当时,徐志摩是有一个妻子,还有个2岁的儿子。尽管后来,徐志摩依旧选择离婚,也一样没有换回林徽因的心。
这个和林徽因的家庭环境有关。很小,她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母亲是一个商人的女儿,父亲是一个书香世家之子,并且,母亲没有生出男孩,她在家里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只知道整日落泪。后来,父亲再娶一房夫人,新夫人又生了男孩,颇得父亲的宠爱,母亲又只会流泪和数落。这个,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于是,1921年秋,林徽因跟父亲回国。
或许有人会问,林徽因到底有没有喜欢过徐志摩呢。在我看来,林徽因是喜欢徐志摩的,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不幸。然,林徽因却将这份不幸,化作终生的友谊,实属不易。徐志摩在林徽因的世界中,扮演更像是启蒙老师和指导者的角色,也基于此,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作新诗,逐渐迈入到诗人的世界里,大放异彩。
02
梁思成,林徽因人生中的第二个男子,也是伴她到老的男子。他是梁启超的长子,与林徽因家是世交。两人门当户对,都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建筑的喜欢,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双方父母看着这对璧人,十分欢喜。
只是,当两人爱得如胶似漆时,一次飞来横祸,导致梁思成一生都背着金刚马甲,忍受着痛苦。都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这次的灾祸,却拉近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在这期间,他们计划留学攻读建筑学。
此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不知道,这一次的选择,竟成为终生不悔的选择。往后,跋山涉水地寻找古建设,他们从不觉得辛苦,只是每每看到惊艳的古建筑,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是他们一次次的执着寻找,为日后编写《中国建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梁思成伤好后的第二年,两人一起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就读建筑系,而宾大建筑系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林徽因改报美术系,并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在海外的几年里,噩耗不断,梁思成母亲患乳腺癌病逝,林徽因父亲在一次伏击中,中流弹身亡。或许从这时起,林徽因逐渐成熟起来,深知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更多的是相濡以沫,彼此扶持。所幸,梁思成自始至终都陪在她身边,与她一起,走过艰难的岁月。
然,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重病缠身,因协和医院错切正常肾脏,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过早地仙逝,享年57岁。那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已开创东北大学建筑系,并留任成为建筑系教授。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历法国、意大利、罗马等国家的建筑古迹,近距离地接触,让他们明白古典文化的土壤是多么重要。这或许可以说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地体验。
半年后,夫妻两人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不久,父亲梁启超病逝,林徽因怀孕,第一个孩子梁再冰出生。后因日本的入侵,东北时局不稳,在1931年,梁思成请辞教职,回到北京,与林徽因和女儿团聚。
对夫妻两人来说,东北大学的三年,是他们将平生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也为后来成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打了深厚的基础。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03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1931年夏天,在香山养病的林徽因,开始陆续发表诗作、诗歌,还有一些小说、散文、剧本等之类的文章。她所写的篇数并不是很多,却大多以质取胜。也是在这一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找了个晴好的日子,同去卧佛寺。
大多数人去寺庙,多是拜祭和祷告。他们则相反,偏偏对这里的建筑布局最感兴趣。梁思成在笔记比上画着卧佛寺的平面建筑图,林徽因在佛龛的台基上握笔抒写,一文一理,如此默契。谁曾想到,林徽因用散文的笔触写建筑学论文,竟受到梁思成和许多建筑家的赏识。只因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才华,并不输给梁思成。
香山的阳光和空气,令林徽因的身体圆润了许多。期间,金岳霖、徐志摩和沈从文等其他好友也会上山看望她。他们谈时事、谈生活、谈文学、谈诗,趣闻相近的几人,即使在后来的流亡岁月中,也不忘时常聚在一起,只为了文学,为了他们的理想。
有时,徐志摩亦会向林徽因倾诉心中的苦闷。他主要的烦恼来自和陆小曼婚后的生活。尽管他冲破世俗的枷锁,和陆小曼喜结连理。然,陆小曼纸醉金迷的生活,令徐志摩不堪重负。此刻的林徽因像个姐姐一样,开导徐志摩,安慰徐志摩。他的心情也逐渐好转,突然,他发现,那个16岁涉世未深的女子早已不见,取代的是成熟、有想法的林徽因。
04
1935年北京天坛。左往右分别是金岳霖、梁再冰、林徽因;后往左分别是费正清、费正梅。北总部胡同3号,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住所,也是后来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隔壁的金岳霖是其中一位常客。在这个由林徽因创办的文学沙龙中,她侃侃而谈,她举手投足间的文学气质,令逻辑学之父金岳霖深深着迷。一次次的沙龙中,他逐渐爱上了这个才气十足的女子。
当时,因梁思成不断地外出实地考察建筑,无法在家陪伴林徽因。而金岳霖在梁思成不在家的期间,经常过来串门。一来二去,两人多少有些暧昧情愫。后来,梁思成用广阔的心胸,接纳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外情。三人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这么相处了一辈子。往后,金岳霖始终“依林而居”,某种程度上,他成了梁林夫妻的亲人。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骂林徽因,会说她是个绿茶婊,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虽然我并不赞同他们的做法,然,他们并没有做出伤害其他人的事情啊。假如当时林徽因选择离婚,和金岳霖在一起,估计现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会更多。而且,他们三人没有一个受到伤害。也许我们看不惯林徽因的做法,但这样的相处方式,是三个人自己决定,他们乐在其中,后人又何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们身上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一直觉得,当事人觉得开心就好。
梁思成的大度,不止表现在这一点。徐志摩飞机逝世,梁思成把飞机的遗骸,挂在林徽因的窗前,一直陪伴她到老。从某种程度上说来,梁思成的大度,成全了林徽因的任性。林徽因的醒悟,也使得两人为中国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以说,围绕在林徽因身边的男子,都是爱她的。大概,就是他们的爱,多少弥补了儿时家庭温暖的缺失吧。她是个幸福而有才气的女子,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嫉妒。放到今天来说,也是一样的。
四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到这里结束了。或许我并没有完全讲明白,但是,这并不是我讲林徽因的重点。建筑,才是她的理想,才是让她活出优雅与美丽的真正理由。
05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台豆村佛光寺测绘经幢。“如果说,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柱;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所替代。”张清平在《林徽因传》里如是说。
从1931年到1937年,林徽因陪伴丈夫在河北、浙江等多地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践。落后的穷乡僻壤,颠簸的骡车,跳蚤的床铺,无一不展示着,野外实地考察的艰难。有时,她的闺蜜,费慰梅和丈夫费正清,也会一同前往。因为环境的恶劣,林徽因时不时会发些牢骚,然而,当发现被人遗忘的古建筑时,她的喜悦强烈而富有感染力。费慰梅会有些困惑,一会儿急躁激动,一会儿快乐优雅,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待在神坛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
直到1941年,梁思成踏遍15个省份里的200多个县,实地考察两千多做古建筑。但凡有梁思成走过的地方,大多留下了林徽因的足迹。
当然,其中还有个小故事。高晓松在《晓说》里也提到过。那时,因为无法走遍全中国每一个角落,于是给当地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写了一封信,还寄去两块大洋,让他们帮忙拍摄当地的古建筑。要知道,两块大洋,在当时,可是底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或许是因为民国民风淳朴的关系,他们也收到了对方的照片。也是从那时起,夫妻两人开始从零捋中国的古建筑。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前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1941年,林徽因病中在李庄。抗战早已爆发,遍地狼烟。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整整9年,他们一家辗转长沙、昆明,最后到川西李庄,颠沛流离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他们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到李庄不久,林徽因就病倒了。疾病的元凶就是肺结核,一个把契诃夫、高尔基、鲁迅带走的可怕疾病。药物短缺,休息不当,林徽因再也没有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过。
在疾病的折磨下,资金的短缺,没有通电的李庄里,林徽因还是帮助梁思成写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这两本著作。我们无从知道到底耗费了他们多少的心血,只知道,健康对于他们来说,变成了一个奢侈的名词。
幸好,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费正清教授前来李庄看望他们,感动于他们对学术做出的贡献,并为他们带来必要的资金和食物。这一切的源头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林徽因依旧与外界保持着联系。而那个人,就是她的闺蜜,费慰梅。即使当时书写纸张缺乏,她还是这边扣一点,那边扣一点,写成一封信,寄给费慰梅。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带着林徽因离开李庄,前往重庆做病情检查。医生断言,她只有5年的生命。也许是上天心疼她的遭遇,也许是她对建筑的执着,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直到1955年4月1日凌晨6点,离开人世。
1950年开始,林徽因参与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等等,直到她住进医院之前,还是坚持着工作。在她去世后,金岳霖为她题词,梁思成为她墓碑,碑上只写:“建筑学林徽因之墓”。寥寥几个字,诉说着她对建筑的执着和热爱。
06
1916年的林徽因林徽因是幸运的,在1955年时就离开了人世。不然,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高傲纯正的天性,如何抵得住1957年的狂风暴雨呢。
她走了,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在纷乱尘世中,林徽因活出了独有的优雅与美丽。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敢爱敢做,她所有一切,都给我们遐想。所有出现在她世界中的人,大概就是为了让她活出自己吧。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推荐阅读:张清平《林徽因传》
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有种作者好像与你面对面,慢慢向你讲述故事的感觉。整本书中,对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这三段爱情故事,描述地较少。更多的笔墨放在林徽因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学家,一个独特的女诗人身上。在此书中,我更多看到的是,林徽因热爱自己的事业,在逆境中,依旧保持乐观的精神,永远有一股激情在支撑她,一路走下去。假如喜欢看文笔优美的林徽因,也可看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只是这本书与真实的林徽因离得比较远。当然,作为一本小说,而非人物传记来说,看看也不妨。
下一篇:《冰心》
ps:写于2016年3月6日下午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