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与管理学角度看九岁孩子偷“情”行为
从心理学与管理学角度看九岁孩子偷“情”行为
案例
父母双方共同经营家族红木家私事业。父亲主管生产环节,母亲主管门店销售。父母忙于事业,平时也较少与孩子相处。家族较富有,父母从小也教育孩子要节省、勤奋。
一天,母亲发现门店柜台金钱金额不对,通过监控摄像头发现是孩子偷钱,于是严厉警告和批评。然而结果并没有母亲期望的那样,孩子以后不再偷钱。而是,孩子偷钱频率更高,且金额也更大,从最开始的几十元变成几百元。
孩子偷钱干什么?孩子本不缺少什么,偷钱也没有明确使用目的,偷钱后随便乱花,见什么买什么,买了就扔,或胡乱送人。
母亲发现孩子行为并没有改变,父亲直接打了几顿,结果还是一样。
心理分析
孩子并不是在偷钱,而是在偷"情"。
当我们饿了,我们会吃东西,当我们渴了,我们会喝水,我们的行为受内驱力而激发。我们就本身的条件会寻找一种平衡状态,当某种需求破坏了这种平衡,会产生一种紧张感或焦虑,我们的驱力就会被唤醒。唤醒的驱力会促使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消除紧张或焦虑感,当驱力得到满足或消除时,机体平衡得到恢复。而平衡状态得到恢复,我们的行为也会停止。
面对孩子偷钱的行为,作为家长并不急着说教与打骂。而需要了解行为背后的驱力是什么?是孩子哪方面哪种内心状态不平衡。而以上案例中,孩子缺少父母情感的关注,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但就如你给我的也许是最好的,但那却不是我想要的。
只有找出孩子偷钱行为背后的驱力,让这些驱力得到满足或消除时,偷钱行为才有可能真正消除。如果驱力在现实条件得不到满足,我们可以迁移或升华其驱力。
管理学分析
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是一个企业员工共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既可以保证组织有效运转,也可以让员工得到公平、公正的保障。
人性有懒惰的一面,如果企业体制不健全,完全靠员工自我约束,即使员工自我约束力超强,且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但面对外部环境和人性弱点的影响,企业经营也是会遇到困难的。我们不是圣人,我们都会犯错,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孩子出现偷钱的行为,我们应反思我们的家庭机制是否健全:我们有没有告诉哪些是行为的红线,孩子相应的奖罚方法,具体实施和监管方法等等。家庭机制不应该只针对孩子,在家庭机制下,父母与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的。家庭机制的建立,应该父母与孩子一起建立,自由平等讨论后达成的共识。